首页 >> 两会信息

吕世明代表: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纳入公共信用制度体系中
时间:2022-03-10| 编辑: |【

W020220309593803578462.png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文温度”的体现。无障碍环境造福社会所有成员,在无障碍设施背后有着一个庞大的、有特别需要的特殊群体。数据显示,我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还有2.67亿60岁以上老年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无障碍设施。以法律制度来保障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满足社会成员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2022冬奥会和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北京2022冬残奥会上,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中外媒体的普遍关注,成为赛会的一大亮点,代表着中国智慧、中国成就和中国形象。在近几年的两会上,‘无障碍’同样得到代表委员们的热切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表示。担任全国人大代表5年来,他每年的议案和建议大都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今年两会,他进一步呼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公共信用制度体系中。就这一建议,中国青年网记者做了进一步跟踪采访。

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现国家形象

近日,在北京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主题发布会上,国际残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和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反复提到了场馆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以及从场馆到城市的系统性多元化无障碍环境。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说,举办冬残奥会,除了硬件的无障碍,另一个重要遗产就是文化和观念的无障碍。“让残疾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这方面)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设立了标杆。”北京冬残奥会场馆及服务的无障碍得到众口交赞。

“这是对中国及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好肯定和褒奖。”在吕世明看来,古语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份满意的答卷来之不易,它得益于北京市严格落实推进的“无障碍三年行动”,也得益于北京冬奥组委严格制定落实的《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专项导则》及《无障碍专项图集》。从开始规划到整个建设过程,严格按照规矩来办,前置与先行,源头与闭环,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马前卒”,不当验收检查时的“马后炮”,这是确保无障碍高标准真正落地见效的关键,这已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重要经验和普遍共识,成为树立大国人文形象的重要内容。

吕世明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惠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德政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北京市为筹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开展了无障碍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了示范样板,提供了社会环境的人文保障,得到了世界瞩目,展示了国家人权形象,也为全国无障碍环境法治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

无障碍环境建设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

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充分感受到享受到无障碍环境建设带来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特别是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等群体是最大的受益者,感同身受、众口称赞。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成果来之不易,是党和政府、人大政协、部委办局以及社会所付出的努力和经济代价取得的。提升优化无障碍环境实属不易,巩固拓展创新未来无障碍美好环境更为重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无障碍生活环境的向往,成为全民共识,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需求愿望、急盼切实解决的期许。

吕世明在长期的调研中发现,经历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成绩与问题并存。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一个“小切口”,却反映社会的温度,它是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紧系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以及文化、体育等各项工作的实质性进展。但现实生活中,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然不系统、不规范、不到位,“有而不优”“有而无效”等现象还很普遍,构成百姓生活中新的“急难愁盼”,直接关系到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社会生活的融入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巩固和扩大全面小康成果,扎实推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就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标准、高品质、高质量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把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无障碍为突破口解决适老化、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等具体行动中的民生难题。就是要避免重复性改建、避免低档次推进、避免随意性施工,以对国家和百姓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程细节中的‘无障碍’。”吕世明说,应当看到,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积累了非常成功的经验,但是距离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仍然有众多强烈需要,需要打好更加务实、更加贴心、更加给力的持久战。

高质量发展需要公共信用制度体系保障

推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无障碍环境建设也是如此,因此任重道远。特别是既要巩固保持原有的成果,更要在高标建设、深化推进、维护管理等方面下大的功夫、大的气力,同时也要在这个基础上以法治化的精神持续推进、不懈推进、长期推进,需要采取更加务实、更加给力的政策保障和实施举措,以久久为功、打持久战的精神准备、制度安排、科学统筹和有力实操,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规政策、行业标准、示范成果已经充分具备,对于推进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及全社会成员融入社会生活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当看到,无障碍环境建设具体有力的工作制度与实施规则执行起来仍不到位、形同虚设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完备的强制性监督措施,不利于无障碍环境高质量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吕世明告诉记者,“两年前,我通过人大的平台,就提出建立一套无障碍环境认证机制,令人欣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多次深入调研,听取建议,实质性工作得以推进,先行先试,给予政策支持。”他介绍,2021年12月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残联共同发文《关于推进无障碍环境认证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充分发挥质量认证作用,提高无障碍环境高标准建设品质和服务水平,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为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和服务效能,保驾护航。这就是法治的精神、法治的力量,依法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日后形成一个全方位、全链条、多元性的公共信用体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如何使法规政策真正有效落地实施,如何使标准规范具体细致落到实处,让所有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公共领域、各个行业层面都自觉遵循、依法依规实施,确保高质量高水准高品质地巩固和拓展无障碍环境普及覆盖、到位完善?

吕世明说,无障碍的诚信激励机制的创建是时代的需要。可以说,这种推进是恰逢良机、应运而生,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地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公共信用制度体系之中,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这也是无障碍环境的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具体而言,结合当前需要,建议由发改委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一项《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纳入诚信激励制度,推进诚信激励创建活动,列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保障无障碍原有的成果和未来的拓展得到更好的制度保障、法律保障、专业支撑。此举既是在我国开创先河、填补空白,同时也是依据法规政策制度将无障碍纳入公共信用体系之中,列入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及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形成无障碍失信约束制度与诚信激励制度,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源头将社会治理转化效能,以法律加以保障、以制度加以约束、以措施加以落实,从而彰显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文明形象、人文理念、经济价值和社会治理的拓展与延伸。

让城市生活更温暖,让社会公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让无障碍环境建设真正为社会大众造福,就必须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公共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完善,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提升无障碍环境治理水平,让无障碍环境政策全面落地,依法保障社会成员平等参与、融合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