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运动与动作的发展与干预

提问内容:

老师您好:

孩子目前3岁4个月了,由于基因缺陷,除了无视力外还伴随骨质疏松。

问题1:孩子一年前骨折过一次,骨密度很低,骨折前可以牵着手走,但是骨折后就不能走路了。孩子已经每半年在注射唑唻提高骨密度,已注射两次了。目前在加大练习他的走路,现在可以单手牵着走,请教下老师还有没有更好的训练方法可以尽快提升他的大运动,其实孩子除了身体原因外,还存在“怕”的心理,有时他自己在玩弄玩具的情况下,无人辅助可以独立站立,但是一发现无人保护,就直接蹲下,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克服他的这种恐惧心理呢?

问题2:孩子目前特别喜欢音乐,除了有声的外,引导他做精细方面的游戏他都不太感兴趣,我目前在克制他听音乐的次数,也不知道怎么来控制这个“度”呢?


专家张悦歆回复:

关于问题1:骨密度需要长期监测,建议家长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在指导下进行大运动的训练,防止二次伤害。帮助孩子练习走路的方法也要在物理治疗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孩子“怕”的心理也是正常的,特别是骨折的经历让孩子更加畏惧。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也不要强迫孩子现阶段必须站立,最好采用消退辅助的方法,每天、每次的辅助(包括辅助数量和辅助距离等)逐渐减少。其次,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也非常重要,适当让孩子体验摔倒(当然针对孩子骨质疏松的情况必须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知道即便摔倒,周围的环境也没有那么可怕,才有助于孩子自身安全感的建立。再次,可以调整游戏的种类,增加一些需要孩子站立、走动的互动游戏,一方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方面也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

关于问题2: 视障孩子大多喜欢听音乐,但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不同的听觉信息和其他感官信息的刺激。孩子小的时候,利用音乐作为强化物,引导孩子完成家长想对他进行的练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家长不能只依赖于音乐这一种强化物。家长应首先明确,您想干预的主要能力是什么,音乐不是目的,只是增强的手段!比如目的就是要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那既可以伴随音乐做手指操,也可以通过没有音乐的其他活动,如串珠子,撕纸,还应该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挤牙膏、系扣子、用筷子等都是对精细动作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