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行动系列行动

扶残助残公益岗 助力残疾人共富路

为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促进困难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山东省临沂市残联以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为契机,早谋划、早介入、早行动,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积极打造“四化”工作模式,着力培树扶残助残公益岗品牌,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2022年,全市共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47300个,其中,开发扶残助残公益岗13325个(安置持证残疾人7978名),超过全市开发计划的四分之一,已于5月中旬全部上岗。

(一)摸底排查“精准化”,全面掌握安置人员。坚持融入大局,积极配合市政府办公室做好《临沂市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实施方案》起草、意见征集等工作,将农村残疾人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坚持试点先行,配合市人社局在郯城县开展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试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沂蒙老区实际的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发道路。坚持服务为先,指导县区提前启动“敲门式”精准摸底排查,乡村公益性岗位重点排查脱贫享受政策残疾人(含防返贫监测对象)、肢体三级及四级残疾人,要求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城镇公益性岗位重点排查城镇零就业家庭残疾人,要求有一定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并同步核实每位符合条件残疾人的上岗需求,对符合安置条件的残疾人及亲友进行了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确保符合条件残疾人都能纳入当地城乡公益性岗位“待安置人员信息库”,实现了应纳尽纳,应安尽安。

(二)岗位设置“科学化”,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在前期郯城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联合市人社局出台《关于创设帮富帮扶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的通知》,指导县区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设置残疾人特点的岗位,截至目前,已设置村(社区)残协、“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助残照护服务和安置残疾人就业四大类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并明确了岗位职责。村(社区)残协开发岗位3967个,其中,安置残疾人1326名,主要从事村(社区)残疾人工作,协助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开展残疾人遍访、惠残政策宣传等工作,为推行残疾人“望闻问切”工作法,健全完善基层残疾人工作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开发岗位222个,其中,安置残疾人65名,协助乡镇残联和“如康家园”运营方开展残疾人联系、服务工作,为“如康家园”正常运营维护充实了工作力量;助残照护服务开发岗位2836个,其中,安置残疾人287名,为无生活自理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助餐、助行、助医等基本照料服务,满足了部分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一对一”、“一对多”的照护需求;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普通公益性岗位6300个,全部为持证残疾人,实现了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需求残疾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力所能及的帮助村(社区)开展保洁、助学、护林等工作。

(三)组织上岗“规范化”,严格入职和培训程序。全程盯紧报名、村级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公示、县级审批等岗位开发各关键环节,准确界定优先帮扶对象,防止出现优亲厚友问题,基本实现了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残疾人都能找到适合的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积极配合人社部门,结合残疾人身体状况、岗位职责、技能要求等实际,指导县区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修订完善培训方案和培训方式,开展岗位集中培训,确保培训过程既能突出岗位特点,有的放矢提升就业技能,又能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体现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

(四)服务管理“质效化”,建立岗位进出机制。建立管理考核机制,各乡镇成立管理机构,配备2-3名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岗位人员管理,村级党支部负责日常考核工作。建立扶残助残公益岗进出机制,实行“当月退出、当月递补”,在岗位人员出现空缺时,根据候岗库人员依次递补并履行审批程序。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发挥财政“兜底”属性,统一岗位待遇,扶残助残公益岗根据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的不同,结合日常考核情况,每月可领取600-1200元不等的补贴。

扶残助残公益岗是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用于安置残疾人或服务残疾人的城乡公益性岗位,不仅有效促进了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推进共同富裕,也让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工作获得了成就感和价值感,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