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鲁迅文学院学习心得

左右


程凯主席的谈话心得:

程凯主席的讲话深刻启迪我们:残疾人文学创作不仅是个人表达,更是时代精神的火炬。三点感悟尤为珍贵:

一、使命在肩,做精神攀登者

文学承载着记录时代、塑造灵魂的使命。我们需将个人叙事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征程,用作品礼赞生命光辉。正如程凯主席所言,残疾人作家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让创作超越个体经验,展现全民奋斗的精神图谱。

二、守正创新,拓文学新境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我们要善用数字技术突破创作边界,在题材与形式上大胆探索。同时坚守文学本质,让网络空间激荡清新文风,使残疾视角的独特魅力焕发新彩。

三、以笔为犁,耕精神沃土

文学是“被残疾捆绑者的自由空间”,更是疗愈与救赎的力量。前辈学员们以《人间最小的动静》等作品证明:身体的局限从未禁锢灵魂的丰盈。我们当珍惜鲁院平台,以阅读思考为铧,深耕文学花园,用文字架起跨越障碍的桥梁。

程凯主席引用的“身体无法抵达的地方,文学任你驰骋”将成为我们的创作箴言——以笔为翼,在精神高地上,鼓励我们书写生命的壮阔。



高兴老师课堂心得:

高兴老师的诗歌课堂如一场通感实验:斯特内斯库让思想的影子散发婴儿皮肤的乳香,叶芝将十九个秋天凝成天鹅翅尖的碎光,萨拉蒙的情诗竟用“灰色钢铁”锻打爱的墓穴——原来最锋利的温柔自带金属的腥甜。这些诗句像X光片,照见语言骨骼间隐秘的甬道。

一、通感写作是一把密钥

当索雷斯库吟诵“眼睛扩大成水圈包裹我”,突然彻悟:受限的躯体(比如受限的听觉)恰是诗意放大器。我们被迫用眼睛抚摸晨雾,以轮椅轨迹丈量大地褶皱——这何尝不是斯特内斯库“死亡语言中的叫喊”?正如阿特伍德潜入爱人睡眠的幽黑波浪,残缺让感官在代偿中长出复眼。

二、慢慢写,慢慢体验,慢慢修改,是文学的炼金术

弗洛斯特《给解冻之风》的祈使句如春雷炸响,而拉金在《日子》里教会我:神父与医生在田野飞奔的剪影,比直接书写生死更锥心。当电子时代将人类撕成碎片,希姆博尔斯卡的抽屉哲学如醍醐灌顶——把六百个生活切片酿成诗意的果酱,慢火煨炖才能析出语言的晶体。

三、大胆想象与勇于尝试是创新写作的起源

萨拉蒙撕碎“中规中矩”的族裔标签,将身体化作烤牛排的地中海岩石;弗洛斯特两度逃离哈佛课堂,却在农场泥土里种出普利策奖的麦穗。这让我想起程凯主席“精神高地攀登者”的期许——当布兰迪亚娜骑着空气之马穿越世纪,那些被诊断为“不可能”的疆域,正是文学最辽阔的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