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我的一场文学朝圣之旅

向墅平 

 在盛夏蝉鸣声声中,我从中国西南一隅的万州启程,迢迢千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奔赴天下写作者心中的文学圣殿——北京城中的鲁迅文学院……

 我参加的是第三期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十来岁时,身体带上了一道终身残疾的我,在父亲的一路陪伴下,励志成长,最终建立了一座还算幸福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家园。人到中年,工作与家庭双双稳固,业余开始正式投入写作,为圆少年时心中做过的那个文学梦:学张海迪、史铁生,当一名作家;在文学的天地间,演绎出生命的丰盈与美好。

业余写作十多年来,我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数十万文字,体裁以散文、现代诗、散文诗为主,也加入了重庆市作协。不过,自知写作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升,才配作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而此次的文学培训,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提升机会。

步入鲁院,文学气息扑鼻而来。感觉此中的一草一木,一猫一狗,一亭一屋,都是文学熏陶而出的,有灵气,有风骨,有韵味。在鲁迅雕像前,我瞻仰,敬拜,并合影。“文学大师,我来求教了”我在心中默念道……

在中国残联、鲁迅文学院和中国作协的共同组织与关注下,本期文学研修课,请来了一干文学名家,和大报大刊的资深编辑,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三十几位同学,认真授课,认真改稿,倾情奉献出他们的热忱与爱。

每堂课,都是听着“叮零零”的铃声,欣然而又迫切地,和大伙一道步入学习大厅的。怀揣一颗对文学的虔诚之心,甘做一名仿如当年在校求学时的学生。
每堂课,都是指引我们通向文学高山的光辉之途。每堂课,讲者用力,听者用心——都对文学用了情。台上台下,是同路人,同一种情怀。

我听得最用心的,是诗歌和散文课。

诗歌课是高兴老师主讲。他融合了现当代中外诗人的诗作特点,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独属于诗歌的隽美画面,让人陶醉之余,更深受启发一一尤其是如何表达出诗的意象美。

意象,是新诗中的一道重要光芒。意象的设入,不仅会大大增加诗的美感,给人极好的美学薰陶;亦可扩展诗的开阔度,给人无限回味。经典诗例:(《追忆》她美丽如思想的影子,她的后背散发的气息 像婴儿的皮肤 像新砸开的石头 像死亡语言中发出的叫喊 她没有重量,恰似呼吸 时而欢笑时而哭泣 硕大的泪 像来自异族人盛宴上备受颂扬的盐巴 她美丽如思想的影子 茫茫水域中唯一的陆地……) 该诗充分设入了意象美——同时,各感官的交叠,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让人读来觉着意蕴深远,浮想联翩,确属上乘之作!

我暗下决心,以后的诗歌创作,一定要强化意象美,提升作品的魅力。

散文课是毕淑敏老师主讲。毕老师是我崇拜已久的当代名作家,读过不少她的散文,很美,很有智慧的文字。该堂课,关于散文写作的诸多要领提示,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其中讲及的“个性化风格”

何谓“个性化风格”呢?即是最贴合自身实际,亦是自己最擅长的一种写作风格,是别人不可轻易复制的独特风格。

举例来说吧。听力或视力或行动有障碍者,可以通过调动其它感官之法,来体验生活,来体察世界,写出常人所不能写出的文字。身体无障碍者,可结合自己职业或生活环境的特点,来塑造自己的写作风格。 只有让写作风格形成鲜明的个性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写作,有光芒的写作,有前途的写作!

而史铁生的创作回顾课特别是关于其散文集《我与地坛》,亦给我极大的启示。史铁生以残疾之躯,用极具个性化的文笔,为中国当代文坛,留下这样一部堪称散文巅峰之作——其深䆳而辽阔的文学意境,叫人叹服。我决定,再网购一本该书,重温经典,以提升我的散文写作水平。

除了听课,学员间的文学探讨,见仁见智,都无可置疑地,为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

文学课之外,鲁院还先后组织了两场外出观摩活动。

一场是去人民剧场,看京剧《红灯记》。以前,只在书上和电视中看过这部红色经典;远不及现场观看的效果,二字概括:震撼!这部由文学转化而成的舞台剧,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回肠荡气的唱腔,震撼着在场所有观众的心——我的体内,热血沸腾。

另一场是去中国现代文学馆,浏览精采纷呈的现当代文学史。作为巴金题名的中国第一座文学博物馆,文学藏品近百万件。其时间跨度自1917年至今,展示了各个年代文学创作成果,是一部浩若星海的文学大荟萃。无论是一幅幅画面,一件件作品,一个个名字,都无一不散发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学气息一一让我们在深受薰陶与感动之余,心中升腾起这样的火焰:接过文学前辈们的火炬,让中国文学进一步发扬光大,与世界文学同行,与伟大时代同行!

在鲁院学习近二周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其间,我们这群残疾学员,不仅收获了文学写作之教益,亦在饮食起居上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不啻一场文学盛宴与人文关怀的双重体验。

从北京归来,我动力与压力倍增。要多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多上文学名刊(报),才不负这一场文学朝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