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林
时隔26年,当我再次踏入八里庄的鲁迅文学院时,记忆中青灰色的主楼仍在岁月的褶皱中静立,而周遭的草木、建筑早已换了新颜。作为第三期残疾人作家研修班的学员,我以“再续前缘”的仪式感,完成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朝圣。12天的学习虽短,却如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在名家指引、同行共勉中重新校准了文学创作的坐标。
一、重逢鲁院:从“记忆殿堂”到“精神港湾”
26年前,我第一次走进鲁院时,心中满是对文学殿堂的敬畏;如今重返此地,更多了一份对生命韧性的体悟。教学主楼依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而新建的设施与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则象征着鲁院与时俱进的文学传承理念。正如前辈作家所言,鲁院不仅是“作家的摇篮”,更是“文坛的黄埔”,莫言、迟子建、余华等大家的足迹始终激励着后来者。此次以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学员的身份回归,我更深切感受到文学对特殊群体的包容——这里没有残缺的标签,只有对文学信仰的平等致敬。
开班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张宏森、中国残联主席程凯等领导亲自出席 ,对我们提出了殷切希望,让我们感觉到“身体无法抵达的地方,文学任你策马驰骋”,坚定了在AI时代继续坚持文学创作,展现自我风采的决心信心。
二、学习收获:多维滋养中的创作觉醒
这12天的学习宛如一场思想的交响:
1.名家授课:破壁与启迪
陈建功主席谈“小说小悟”,施战军主编解构“四十年来文学思潮:人的定位及其相应担当”,毕淑敏老师分享“散文的小秘密”。解玺璋解读史铁生“在思想中写作,在写作中思想”,王勇主任讲述京剧精粹,更有龙飞副教授深入解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老师们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乐于分享的无私精神,关心我们的大爱,深深地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安下心来。
2.编辑改稿:刀刃向内重塑文本
《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当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等名报名刊的名编辑,这些是我们平时只能是电视上看得到的,面对面对我们进行指导,直指文本痛点。我的稿子有幸得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副主任马小淘老师的指点,让我从更高的层面发现自己的不足,客观提高了创作的水平和技艺,让我受益终身。同时,其他编辑对本班学员的点评,也让我感同身受,见贤思齐。
3.艺术与历史的双重浸润
观摩现代京剧《红灯记》,传统艺术中革命者的坚韧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时,手稿陈列厅里泛黄的纸页上,前辈作家修改的痕迹让我顿悟:文学的精髓在于不断自我颠覆的勇气。
三、文学启迪:书写苦难背后的光
开班典礼上,几位学员的精彩发言,与我内心的创作冲动不谋而合。曾经的写作中,我常陷入对苦难的反复咀嚼,而在鲁院的课堂内外,通过老师的指点和与同学们的交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动人的不是伤口本身,而是伤口愈合时新生的肌理。”这让我确立了新的创作坐标——
关注伤痛但不沉溺:将笔触对准特殊人群时,需保持克制的温情,避免沦为贩卖悲情的工具;
提炼生命韧性:更多地描绘伤痛后面的那缕阳光,描绘风雨中倔强生长的小花小草,描绘困境中那希望的火种,来展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构建精神图腾:书写残疾人群体的故事时,重点应落在“破茧”而非“作茧”的过程。
四、未来方向:以笔为杖,丈量文学的高度
此次研修带来的不仅是创作技法的提升,更是文学观的蜕变。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明晰:作为残疾人作家,我们的独特视角本就是文学版图不可或缺的拼图。未来,我将以三个维度践行。
1.深耕阅读体系:系统研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阿列克谢耶维奇纪实文学,在对照中构建独特的叙事美学;
2.多元创作实验:尝试更多的写作可能,如长篇小说创作等。
3.跨界传播行动:通过文学沙龙、公益讲座等方式,搭建特殊群体与主流社会的对话桥梁,实现从“我”到“我们”,最终到“咱们”的转化。
站在鲁院新栽的梧桐树下,我忽然想起开学时某位同窗的话:“我们不是来寻找答案的,而是来确认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12天的学习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文学天地的门扉。归去时,行囊中满载的不仅是名家签名的书籍,更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以文字为炬,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以生命为纸,书写破茧成蝶的史诗。正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所写:“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苹果,但这正是上帝赐予我们独特滋味的烙印。”此番鲁院之行,让我笃信:残缺处亦可绽放绝美的文学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