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平
在烈日灼心的六月,火辣的炙烤从未歇息,汗水的渗透浸泡着文学涵养,把朝圣的信仰注入灵魂深处,让圆梦的巨想得以实现,给自己的那份执着画上标点符号,续航生活的篇章。
第三期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为期两周的学习,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国作协和中国残联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学习内容,贯通学习纲要诗歌、散文、小说等,邀请了作家、编辑、艺术家等诸多老师授课。
在刘飞老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文化思想在新时代里的重要性,今后要学会如何在写作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把讴歌美好生活的礼赞,用文字书写在自己的扉页上。
陈建功老师以“小说小悟”为题材,进行了细致有情感地讲解了小说的奥秘,如何把握人与故事的发展衔接,把情节从事实出发,尽量避免虚构因素,在课堂上还提出:一个作家要有幽默风趣感,定义为‘调皮’写作,这样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发现自己正适合这样的对称,我的大多数作品都隐隐约约出行这种现状,这也是我的优点所在。
高兴老师在“空气之马,穿越思想的影子”以翻译诗歌漫谈,穿插中外著作诗歌,进行分析和阅读相结合,来引导我们怎样观察事物,从何角度打开突破口,用意境的思维方式,书写一首赏心悦目的诗歌,又提出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出色的阅读者,只有阅读量增加了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我也体会到了诗歌所需的意境和意象的提炼,用最朴实、自然、明快、贴近大地,又要溢出深意自然本身,就是一首首永远读不完的诗歌。
施战军老师从“四十年来文学思潮”关于人的定位及其相应担当中进行了多维角度解析,并且深入地阐述了当代文学的方向,给我启发特别好,也感受到文学如潮流般奋勇向前。
文学改稿应邀了《人民文学》编辑马小涛、《诗刊》编辑蓝野、《文艺报》记者刘鹏波、《当代》编辑王小王进行了逐一审读稿子,并且提出了繁琐、重复出行的披露,指正了缺陷部分,点评了好的词汇应用恰当。蓝野老师注重指点了我书写的五首短诗:①陌生 /城市陌生 /我也陌生/空气新鲜/环境新奇/广告牌的字/我认识。②孤独 /儿孙们驱车走了/屋里冷清了/老刘吸着一锅旱烟/目光凝视着村口的影子/吐出的烟雾/也散了。还有(留守)、(老家)、(巷子)都一一点评,特别强调‘惜字如金’的创作理念,指出了好多宝贵的建议,让我今后在诗歌写作方面大有裨益。
毕淑敏老师分享了“散文小秘密”,从心理角度来分析,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来引导我们深入了解散文十要素,也铭记了毕老师的一句名言:“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
两次分组讨论会上,我听了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自己的阐述,第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推进文化进程,繁荣发展的必然性,更是强化祖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复兴将会引领人民走出正确路线。AI时代的创作代替不了人为思想,好多作品用AI写出来没有灵魂感,更没有温度,但不能否定它不能存在,在办公或演讲方面给予极大地帮助,对于写作来说,我认为还是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比较有灵性,写出来的文章读者才喜欢。
第二次文学改稿应邀了《人民日报》张珊珊叙述了文学符号、生命温度,对感言深度、结构调整找出点,运用修辞手法,从意象中平稳过度。《光明日报》刘江伟从生活中的片段进行阅读,学习炽热、真诚、普通的写作中要有难度与精致。《散文》执行主编张森老师提出向外学习的方式,综合西方文化,可以把事情拆开,再进行组合多次修剪,是主题、结构、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修改,启发颇深,也体会到老师们直言不讳地指出写作中的不足之处,能敞开心扉地指点迷津,是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感。
关于解玺璋老师在“经典研读课”上,史铁生‘在思想中写作,在写作中思想’深入解析了先生在作品中的思想与内涵,通过一系列的情节故事,来审视《我与地坛》的经典著作,我领悟到写作的真谛。感慨史铁生在地坛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每天观察哪里的人,他对写作的执着和敬畏,让我深受感动,也启发我今后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发现了一个整理,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精神颓废,不要在过去的逆境中挣扎,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用文学的方式改变苦难,活成最美的诗人,手中紧握的笔,不仅要书写个人命运,更要超越“苦诉文学”,把个人写作提升。
两场亲临现场的京剧体验,感受到不一样的震撼,以前在电视或手机上看京剧,等于解闷不懂内情如何,只是打发时间,如今在剧场感受到那种氛围和音乐、背景、剧情及人物的各种动作,才体会到国粹的精髓不在听,而在于亲自感受,慢慢地就会融入其中,仿佛自己也穿越到那个年代,跟随剧情演绎脑海悬念出那种境界,是把文化融入在剧情当中,正真展现了文化艺术的美。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解析《京剧舞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从京剧史上的大事件:四大徽班、汉调艺人、艺术融合、程长度等诸多方面,讲述了京剧的精髓之处,让我体会到文化与艺术理念融合成一种精神,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国粹的内涵,明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起到至关重要性,也表露了文学带个人们的是怎样的精神财富。
现代文学馆的目睹与讲解员的动情描述,感受到了文化延续的历程与发展,看到了弥足珍贵的手稿和照片资料。现代大作家:鲁迅、郭沫若、矛盾众多工匠们文学精神,更加鼓舞我要多读书,多写作,用所学的知识感染周围的人,熏陶文学的力量。
通过鲁院为期两周文学听讲和现场观摩,深深体会到文学关联着生活,生活中透露着文学。在今后的写作当中吸取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以人为本地进行更好地文学创作,写出有温度又有深度的作品,为新时代文学发展增砖添瓦,把美好的生活用文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