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鲁院学习散记

李之星

6.25上午 文学小悟 陈建功

小说分为大众文学、时代文学和作家文学,每一种文学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体悟的不同。不同的小说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小说家最重要的,是做到人物的积累。同时,在各种不同的学说之中,要坚持自己的定力,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艺术个性是小说家自我把握生活的方式。寻找小说家的性灵。

6.26上午 “穿越思想的影子”品读国外诗歌 高兴

老师讲了一些国外诗歌,强调自然的召唤与心灵的渴望,能量与气势可以散发别样的温柔。要用轻盈和谐趣直面平凡,用轻盈的方式处理平凡而沉重的话题。

6.27上午 四十年来文学思潮:人的定位及其相应担当 施战军

老师并没有讲述繁琐的文学史。而是巧妙的在文学史中提炼出了“人”这个元素,通过“人”在文学中的定位不断变换,强调作家应该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老师说,作家描写的对象,开始由“他们”慢慢换成了“我们”,作家不是以全知视角,高高在上的评判一切,而是自多的开始反省自身。

作家需要摆脱概念化,不要把各种角色贴上标签,从个人主义回归到人本位。

强调寻找人在社会中和自然中的定位。就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样,不是直接的去描写人的感受与情感,而是通过把人放在某种自然的环境中,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情绪的变化与流露。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要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不要把自然拟人化,美化自己。在自然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要保持对大自然的尊重。

同时,人要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现实感,写作品的时候,触觉要充分张开。不要只写最难受、最困苦的那部分故事。视角要放得更大。老师举了贵州一位作家的例子。他描写了一位视力障碍者与听力障碍者之间的生活,但他在作品中过于关注人物的苦难,从而让视角失之偏颇。

施战军老师的讲课让我受益很深,他让我进一步开始反思作品中“人”这个因素的存在与作用。很多残疾人作家,或者写残疾人题材的作家,都在作品中歌颂苦难与不屈,这固然是一件鼓励他人向上的好事。但如果仅局限于这一点的话,那么就过于片面。而没有看到这一群体、或者说这一现象,在整个“人”的群体、或者说整个自然之中,所处的角色与位置。那么,我们就无法从更大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正常人的群体在看这些的时候,就会有所隔膜。归根到底,是我们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残疾人的题材或者说本身的感悟,放置在整个社会之下,将它视为时代或者社会的一分子。而只关注于描写自身的苦难与感受。而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笔下,必须充满着对整个人生的思考。而非只关注于某一个个体。

6.27下午 文学改稿。

这次改稿会,请了四位老师来点评同学们的作品。《诗刊》编辑蓝野老师,重点讲评了同学们的诗歌。他强调,写诗要讲求细节,少说道理,少用大词。在细节、情节、具体描述中传达自身的情感。多用平常、朴素、自然的表达,不要过于取巧、刻意,要尽量自然。避免过度表达与重复表达,话说尽了,诗味就淡了。

《当代》编辑王小王老师说,写小说的时候,语言要尽量克制,不要对某一个事物或者某种现象过度形容与比喻。小说中要尽量少说道理,道理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放在情节与内容中让读者去体会的。同时,小说的故事性不要太强,故事性强了,会削减作品的文学性。

《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马小淘老师说,作品要注重逻辑性,要一视同仁的爱笔下的人物。不要对底层人物或者某个群体过于刻板印象。马老师的话也让我印象很深。虽然我们说写文章要写出人性,要把每个人物都写得鲜活起来,但在写作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的会对某些人物或者群体产生刻板的印象。可能会想这就是大众对他们的印象,那么我又何必打破这个常规呢?于是就开始偷懒了,开始不去认真的体会生活了。就挖掘不出每一个人物身上真实的那一样,那么写出的人物就变得扁平了,当你把笔下的人物全都概括为了某一种形象,那么真实的人又从何而来呢?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哪怕是生活经历、出身样貌完全趋同的两个人,他们也必定存在着某些差异,而这些不同处,则是让小说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的要义。我们作为残疾人作家,同样也要摆脱这种刻板印象与固有思维。虽然我们会把残疾人作为主角或者描写对象,但我们同样要写出其中的差异化,而非在每一个角色身上都只写他们同样的特质。

6.28上午 小组讨论:ai时代下的经典阅读与文学创作

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反对用deepseek写作。认为deepseek虽然功能很强大,但它无法传递人类的情感。

同时,大家也达成共识,虽然代替不了人类的创作,但可以作一些辅助的工作,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容易。

胡永清老师作为一名it从业者,从技术的角度谈了ai的独创性,他认为,感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量化的东西。ai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可能也会出现前人没有写过的东西。但它始终以前人的内容作为元素,在个性化程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无法成为一个有独特个性与风格的作家。

以上是对于这几天文学创作和讨论的感悟。同时,同学们来自于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不同、方言不同、残疾类别程度不同,但却在这几天中,成为了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大家迅速的融入了集体之中。开学当天晚上的见面会,让每个同学花一到两分钟介绍自己,预计一个小时的见面会,开了两个多小时,大家仍然意犹未尽。在会上,大家不仅介绍自己,也畅谈自身的经历,和对文学的感悟。之后的两次文学沙龙,没有一位同学缺席。大家互相敞开心扉。来自黑龙江的吴琼同学,是一位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她说,以前她很内向,很少在公众面前说话。但这次,在沙龙上,她主动替说话不甚方便的左金霞同学朗诵她的原创诗歌。听力不便的左右同学,在文艺沙龙上担任音乐总监。小青同学听力不便,但她会给视力不便的张苑同学描述周围看到的事情,让她同样享受到来到新的环境、新的世界的新鲜感。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在集体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与价值。出去看演出的时候,恰逢天降小雨,同学们三三两两搀扶的在雨中行走,听力不便的同学搀扶着肢体不便的同学。肢体不便的同学,则为视力残疾的同学引路。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一份价值。

同时,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因文学结缘。在思想上,也有更多的融合与碰撞。因为残疾类别的不同,大家在生活上的障碍各不相同。开始的时候,大家会很客气与谦让,但后来,大家开始慢慢意识到这并不是解决之道,同学们彼此说出自身的需求,并在互相融合中,根据自身的能力,寻找着解决与适应的方法。我觉得这同样可以适用在残疾人与大家的相处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觉得是文学让大家聚在一起,对文学的热爱,让大家有了更高级的人文观,可以跳出自身的限制,走出自我的执着,站到对方的视角上去看。大家自然会在融合与碰撞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另外,大家都非常感谢有机会来到鲁院这个最高的文学殿堂学习,非常感谢鲁院的老师。湖北的向刚同学写了原创的诗歌《走进鲁院》,用最朴素的话语说出自己对这次学习的激动与对老师的感激。十几位同学一起热情唱出《感恩的心》,安徽的朱丙夫同学和辽宁的单丹同学,用十余幅书法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吉林的张晓莹同学则献出自己最擅长的剪纸。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真诚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