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芳
我来自湖南。北京算得上是我的第二故乡。
小时候,我罹患一种世上罕见病,父母带着我四处求医问药,曾带着我来到北京。跑遍北京三甲医院,结果无功而返。严重的病情让专家们束手无策。十多年前,当我病情加重生命垂危,再次奔赴北京,依然被许多三甲医院拒之门外,治疗的风险太大,没有医生愿意冒这个险。后来,经当地几家媒体报道后,一家三甲医院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看到报道后,被我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所打动,甘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对我进行探索治疗。在北京接受治疗接近两年时间,700多个日日夜夜。在那段晦暗难熬的日子里,在手术治疗后出院疗养期间,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有时,母亲会陪着我去到那些文化氛围很浓的地方: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也曾来到鲁迅文学院,站在鲁迅先生坚毅而冷峻的雕像前留影。虽然当时我已加入了湖南省作协,但对于有朝一日能进入鲁院学习,却感觉遥不可及。这里可是中国最高的文学殿堂,是名家辈出的摇篮,莫言、余华、贾平凹等名作家,均从这里走出去,这里因而充满了太多神秘的色彩。
但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收到鲁迅文学院大红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
班主任陈帅很快为这期的学员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将关于入学通知及一些注意事项,以及从北京站至鲁迅文学院的一些交通路线,发在群里,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6月23日下午,当我和陈建明妹妹从北京西站乘4号线地铁时,便陆续接到了班主任陈帅老师与武岩老师的电话,他们口气急切地询问我们怎么还未到?并嘱咐我们在路上注意安全。当我们转乘6号线地铁至鲁迅文学院大门前已近晚上六点,早过了规定的报名时间,天色已明显暗了下来。保安打开大门,看过我们的身份证后,直接领着我们往里走。楼里灯火通明。原来老师们还在五楼办公室等着我们,让我们很感动。其他早到的同学早已在各自的房间住下了。工作人员为我们办了手续,并且很贴心地特意为我俩安排了相邻的房间,发了房卡,让我们将行李先放进房间,又带我们下到一楼,到对面的餐厅用餐。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次日的开学典礼,活动之隆重、规格之高,完全超乎大家的想像。中国残联程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书记,中国残联张卫星副主席,中国作协党组成员、鲁迅文学院吴义勤院长等多位领导,出席开学典礼。鲁迅文学院李东华副院长主持。我们坐在台下,难掩内心的喜悦,心潮澎湃。以前那些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领导们,此时就与我们同坐在鲁迅文学院的教室里。他们坐在正前方的主席台上,与我们面对面,对我们发表着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提出殷殷嘱托,会后,又与大家亲切合影。对我们那可真是“高度重视”!
让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对我们授课的老师的阵容也极其强大。授课范围涵盖国情时政、文艺政策、文学创作与批评等领域,有中央党校的刘飞教授,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老师,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原主编、著名评论家施战军老师,著名作家毕淑敏老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老师等等,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每一位老师都知识渊博、妙语如珠。课堂上,我们就像一个个如饥似渴不断汲取营养的小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一边在本子上飞快地做着笔记。我们仿佛重新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通过鲁院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几点深切的体会:
首先,要广泛的阅读。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能引经据典。读书要杂,历史、哲学、国学、心理方面都要广泛地涉猎。这就好比现代人都重视养生,经常吃杂粮一样,更益于健康,如果偏食,就容易营养不良。
其次,就是在创作过程中,要勤奋。业精于勤。不能懈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善于捕捉灵感。灵感转瞬即逝。有时遇上一个人,或是什么事情,瞬间就触发了自己的灵感,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想一吐为快。但有时,因为被生活中琐事所缠绕羁绊,想先放一放,等有空了再写。可等哪天记起这事,想重拾当时的感觉,却发觉再也回不到从前。即使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当时的那种感觉了。我手里像这样只完成一半的纸质稿件,还有电脑文档中仅写了一部分的稿子,便有很多。有些当时明明觉得很好的题材,但过后时过境迁,却再也无法找到那时的灵感,只能空余遗憾。所以,我觉得,但凡灵感一来,必须趁热打铁,一气呵成。不管怎样,先完成了再说。有了初稿的基础,后期再加工、润色,精心雕琢 打磨就容易多了。先完成 ,再完美。
再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清苦。现在的人都很浮躁,急功近利。而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写作是孤独的,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唐代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若想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必须心无旁鹜、持之以恒,反复推敲、琢磨,需要下功夫,耐得住孤寂。
在这里,除了听名家讲座,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学到了不少关于写作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外,也收获了太多难言的感动。
我的老乡陈建明在来的途中,帮我拉行李箱,在餐厅时给我盛粥、打饭,就像我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对我百般关照。在院子里的小花园,在百草书屋前,在一楼鲁迅先生的雕像前,杨运祥、张晓彦帮我拍了许多张我感觉非常满意的照片。这段时间,大家在一块朝夕相处,彼此间已形成一种默契。有时,看到对方一个眼神,不需其开口,便会主动给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家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大家从天南地北相聚于此,迥异的生长环境、不同的人生际遇,但共同的爱好,却让彼此惺惺相惺,情同兄弟姐妹。
对于有些有视力障碍的同学,武岩老师与李之星班长轮番值日,负责照顾她们。带着她们熟悉环境,小心地牵着她们进教室,牵着她们到课桌前坐下,下课后又牵着她们走出教室,乘电梯下到一楼,扶着她们去对面的食堂用餐,做这一切时,口中还耐心地向她讲述外部的情况,就像照顾自己的亲姐姐一样。两个帅帅的大男孩,心思细腻,好善良、好有爱心。
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我们还被安排到国家京剧院观看演出。我们是第一批。6月27日晚,晚饭刚吃完,便看到一辆蓝色大巴驶入院内。武岩老师与班长李之星招呼大家上车,人员到齐后车辆缓缓启动,驶出大门。未料,刚只行到一半,天上竟然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雨水顺着车窗玻璃哗哗地往下流。这可如何是好?武岩老师与李之星着急起来。车辆停靠点距剧院还有一段路程,下车后需步行几百米,而同学们均未带雨伞。汽车停下后,考虑到大家身体或多或少存在不便,武老师与李之星安排大家先下车,到附近一家商店里避雨。然后,他们打起了电话。几分钟后,国家京剧院的经理派人送来了十来把伞,接我们过去,并帮着推坐轮椅的作家。一路上,武老师与班长不断地提醒我们注意脚下路滑,小心摔跤。
坐在气势恢宏的国家京剧院里,我们观赏了一场精彩纷呈、别开生面的红色京戏,演员们那甜美的扮相,浑圆的唱腔、及精湛的表演,令人赞不绝口。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场内所有灯光大亮。演员集体出来谢幕。李之星在群里喊话;演出结束,不要着急走,等其他人走了咱们合影。这时,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门口匆匆走进来,原来是中国残联的汪涌泉处长来接大家回去。剧院以及街上,到处人满为患,大家又都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加上身体又不便,汪处长非常担心大家的安全。
感动的事情真是太多。6月30日晚饭后,我在院子里散完步,准备乘电梯上楼回自己房间。刚进电梯,竟然与中国残联程凯主席撞个正着!不禁吃了一惊。这么晚了,他们来干什么?原来程主席明天有公务就要离开北京,7月4日作家研修班结业时他无法出席,所以他特意今晚提前赶来与大家座谈。座谈会上,程主席的和蔼可亲与睿智幽默让现场的气氛很轻松,32位同学畅所欲言,把自己写作中遇到的困惑与想法,以及今后有哪些好的建议,都在会上表达出来。程主席始终面带微笑听着,不时还点点头。最后,程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你们一定要潜心阅读,多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评论、中国古代哲学这方面的书籍,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深度与广度,更具感染力。作家一定要用实力说话。希望大家回去后,要做好文化的传播者与布道者。座谈会一直进行到晚上接近11点才结束。程主席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特意赶过来和大家座谈,这么晚了,看得出程主席的神情很疲惫,但程主席一直坚持认真听完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我们都非常感动,内心充满感恩。纷纷表示,以后一定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来到鲁迅文学院,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娘家,处处感受到善良、关爱、温暖、愉悦与美好。在鲁院学习的这段日子,势必会让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