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胡静


我在鲁院研修学习的十二天中,对文化使命、创作路径与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一、文化自信:从“本质是人”到使命担当

中央党校刘飞教授的党课以“文化的本质是人”为起点,点明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以文化人”。他从四个维度深化了文化使命的理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是根本方向,“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传统文化)是实践路径,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突破点(拒绝“人云亦云”),文明互鉴是开放视野。培训班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热情开朗、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更让我感受到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朝气——文化传承,终究要靠“人”的力量。

二、小说创作:在分化中寻找“自我坐标”

陈建功先生以《小说小悟》为题,结合90年代以来文学分化的现实,提出三类创作方向:

时代使命型:在历史方位中承担更大责任,回应时代命题;

大众文学型:平衡商业化与通俗性,满足读者需求但不媚俗;

精神探索型:深挖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从前未有”的新维度。

三类创作并非割裂,而是动态融合。对写作者而言,核心是通过人物积累、情感积累,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素材要独特,人物要有个性,用主观感受提炼生活,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三、诗歌:通感、阅读与“平凡中的深刻”

诗人、翻译家高兴的中外诗歌课,以“摒弃陈词滥调”为切口,传递三大创作启示:

突破陈规:用通感发掘词语本身的意义;情感与想象并重:以朴素语言描绘复杂,用平凡细节表现深刻;

阅读是创作之源:广泛阅读拓宽视野,精读锤炼语感,提升写作的深度与广度。

课程还串联中国新诗脉络(徐志摩→九叶派→朦胧诗→第三代),以世界文学视野提醒我们:诗歌的根在传统,魂在创新。

四、文学与时代:在“缺陷”与“风骨”中生长

施战军老师从五四到80年代的文学流变切入,提出“缺陷催生创造”的观点——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创造,往往源于灵魂深处的“不满足”。他强调,写作者要做“时代的知情者”,在现实感(观察时代)与存在感(表达人性)中寻找创作坐标。

毕淑敏老师的《散文的规律》则更“向内”:

找自己:评估资源、审视经历,挖掘个人强点。如“泪目学员”的触动,源于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练功夫:通过阅读积累、语言打磨、结构设计与反复修改提升文本质量;

守风骨:写作需“有冲突地写”“有坚持地写”,以爱与悲悯化解心灵困扰——文字的温度,最终来自写作者的精神高度。

五、改稿会:一对一指导揭示“写作密码”

五位编辑/评论家的点评,为不同文体提供了精准建议:

诗歌(蓝野):少用大词,注重细节与个性表达;

小说(王小王、马小淘):语言需准确,细节要真实;题材把握需“静水深流”,不滥情、不仓促;

散文(张森):梳理情感脉络,长短句搭配;对话口语化;在媒介变革中,散文仍是最贴近写作者命运的文体——它承载情感、生活姿态与性情,是“一生的事业”。

刘江伟、张姗姗:文章需反映当下、人性与时代,倡导“有难度的写作”,拒绝迎合,坚持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六、经典与传承:从史铁生到京剧的精神力量

解玺璋老师对史铁生的解读,让我重新理解经典的意义——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健全的思想;用生命的苦难,传递存在的平衡与快乐。读经典,是触碰丰富的灵魂,以经典照亮内心世界。

国家京剧院王勇院长讲述的京剧的形成历史,以《铡美案》等经典剧目为载体,从“唱念做打”到“字正腔圆”,展现京剧235年“身段”“韵律”背后的文化底蕴,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需要形式的延续,更需要精神的共鸣。

七、心灵的洗礼: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赋予奋进力量

观阅国新办播放的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视障人黄莺博士等全国自强模范视频:作为曾因沟通不畅,自我封闭的听障者,这些故事如同春风化雨,深深激励了我。残疾人事业的托举,也像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扶着我跨过学习和工作的门槛。而且,科技改变生活,字幕屏、语音转文字驱散了听障阴霾。我在静默中慢慢攒够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今后的创作中,我会以笔为灯,照亮自己的人生,也温暖更多同行的人。

结语:十二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是知识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洗礼。我深刻意识到:文学不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时代的回应、对人性的探索、对文化的传承。未来,我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扎实的生活积累、更敏锐的时代观察,在文学道路上稳步前行——写真实的人,诉真诚的情,传真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