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器具是帮助残疾人补偿、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生活参与能力的最基本、有效的手段之一。“十三五”时期,中国残联与相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扎实工作,奋力开拓,积极改善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状况,加快残疾人辅助器具事业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残疾人辅助器具工作主要成绩
(一)实施精准康复,助力脱贫攻坚。
推动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通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等,累计为1252.5万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服务,2020年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率超过80%。各级残联组织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作为辅助器具服务重点人群,为111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服务,有力促进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
(二)加强政策建设,织密保障体系。
国务院颁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为加快残疾人辅助器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残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将盲杖、助视器、助听器、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具、坐姿椅、站立架、生活自助具等基本辅助器具服务纳入目录。同时,各地积极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保障制度建设,北京、辽宁、上海等12个省建立了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
(三)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可及性。
进一步建立、完善由国家中心、区域中心、省级中心和市县级中心构成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专业服务网络,形成了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依托的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2027个。同时,各级残联组织利用2400多辆流动服务车将辅助器具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打通了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康复大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组织实施辅助技术工程师培训、辅助器具专业人才实名制培训、“长江新里程计划”等,累计培训辅助器具专业技术人员7938人(次)。推动设立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新职业,辅助器具职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辅助器具研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了残疾人急需的基本型辅助器具研发与推广联合攻关。
(五)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搭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促进平台,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参与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加强辅助器具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举办三届全球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大会和两届“一带一路”框架下残疾人事务主题活动,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重点辅助器具清单”制定,协助世界卫生组织编制辅助器具产品技术规范并在全球范围推广。
二、“十四五”时期残疾人辅助器具工作规划安排
依据《“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残疾人辅助器具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以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满足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服务需求,提升辅助器具服务质量,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十四五”时期残疾人辅助器具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需求相适应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着力增强辅助器具专业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城乡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需求。到2025年,有需求的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率达85%以上。
主要措施包括: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保障政策,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政策,对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给予补贴;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各级辅助器具服务机构业务规范建设水平;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提升辅助器具服务可及性;加强辅助器具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开展辅助器具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加强辅助器具科技创新,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