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重庆市: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成效显著

截至6月,重庆市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受理业务10件次,其中跨省办理4件次,跨区县(街道、乡镇)办理6件次,3人次成功申请确认享受两项补贴。

一是坚持统筹推进“跨省通办”。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实施后,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不受户籍地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任意地申请、户籍地审核审定及发放的形式办理。自4月22日起,全市实现了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跨区县通办”、“跨街道(乡镇)通办”,均实现了业务系统纵向贯通、业务数据横向共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二是坚持快捷办理“跨省通办”。按照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采取异地代收代办、受理地协同办理的方式,须在3个工作日内受理推送、10个工作日内办结反馈的要求,依托社会救助、社会服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所有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均设立“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受理窗口”,制作了标志牌,统一使用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受理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办”申请,简化补贴申请受理环节,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要求,实现“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方便惠及更多的残疾人。

三是坚持服务到位“跨省通办”。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要求通过受理窗口直接进入办理流程,对窗口工作人员要求严、标准高。重庆市认真部署“跨省通办”业务落地本市的相关工作,迅速指导各乡镇(街道)依托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做好外省市户籍残疾人补贴申请办理工作,包括前台咨询收件、后台系统办理、反馈结果告知等。同时,结合本市残疾人两项补贴业务实际,梳理“跨省通办”业务流程,编制并下发业务办理手册和全国系统操作指南,组织各区县开展“跨省通办”政策和业务学习,全面提升了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如4月22日,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正式上线运行,重庆市首例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业务在涪陵区青羊镇当日完成办理,四川籍李女士(精神残疾三级、低保对象)该项新政首位受益者,快速解决申请人异地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难申请的实际问题,受理群众满意度达100%。

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工作,重庆市广泛动员村(居)干部和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尽可能多的政策了解渠道;同时,会同市政府“渝快办”平台,专门制作了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宣传短视频,在“渝快办”政务平台、各级民政政务办事大厅等场所巡回播放,加强对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办理流程和办事指南的解读,不断提升公众知晓度和社会应用水平。

在受理环节上,要求各区县在两补系统“跨省通办”平台上备注信息,一次性告知补贴申请所需要提供的材料,并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由残疾人通过乡镇(街道)受理服务窗口一门申请,跨地域、跨部门协同办理,通过电话、短信向申请人反馈结果。在审核环节上,要求各区县建立数据比对和共享机制,对于能够通过数据共享和数据比对获得权威数据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其他证明材料。在工作衔接上,要求各乡镇(街道)将补贴申请材料和数据直接通过全国系统录入和留存,不需要接收、转寄纸质材料。

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实施后,补贴精准管理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浮现,风险挑战更为突出。为此,市民政局会同市残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纠错容错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各区县民政部门也采取每月比对数据、入户走访、个人主动申报等方式,加强“跨省通办”对象的定期复核,确保补贴应享尽享、应退尽退。积极探索建立两项补贴智慧监管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对残疾人的残疾状态、纳入低保情况、生存状态等开展定期动态核查,建立补贴监测预警机制。


来源:重庆市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