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老百姓难免有“急难愁盼”的事,而残疾人的难事则更多。重庆市残联和残联系统的党员干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中,是如何为残疾人办实事,解残疾人的“急难愁盼”的?
答案是“一问二帮三送。”
“一问”是向残疾群众广泛“问需求”,全面掌握各类残疾人现实需求,为制定各类惠残助残政策提供支撑。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全系统问”、“全覆盖问”、“全方位问”。
“二帮”是帮就业、帮创业。坚持以增收为目标,开展“参谋项目帮”、“资金扶持帮”、“对接岗位帮”。
“三送”是针对残疾人普遍存在的身体功能障碍需要康复、就业能力较弱需要技能、参与社会活动较少需要便利等实际需求,主动开展“送康复”“送技能”“送便利”服务。坚持以服务为核心,实施“集中统一送”、“服务上门送”、“政策精准送”。
“一问二帮三送”实现了变“等残疾人上门找”为“走下去主动问”,变“让残疾人自谋生计”为“帮残疾人找出路”,变“让残疾人等服务”为“为残疾人送服务”。
问出“急难愁盼”事 找准解难突破口
“为残疾人办实事,首先要找准残疾人有哪些‘急难愁盼’的事需要我们办。”今年3月初,市残联党组在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时提出,残联系统的党员干部要深入到残疾人群体中,开展走访调研,找准残疾人的主要需求,找准服务的突破口,办好残疾人最急需、最盼望的事。
从3月开始,全市残联系统的党员干部,纷纷走进残疾人家中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市残联主要负责人先后带领残联干部,深入到黔江、武隆、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问需求,落实为残疾人办实事的具体措施。
在调研中,市残联深入到这些区县的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家中,征求残疾人的需求,为残疾人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出谋划策,解决具体问题。
在酉阳县残疾人谭永昌家中,市残联一行仔细查看他的蜜蜂养殖和生猪养殖基地,了解他家在住房、生产和生活中有何需求,“家里有什么困难就跟我们讲,我们一起想办法。”市残联主要负责人说,他还叮嘱谭永昌要保重身体,鼓励他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积极发展产业,继续笑对生活,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为家人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此外,市残联还深入到开州、云阳、涪陵、荣昌、大足、渝北6个区县的残疾人家庭,调研家庭无障碍改造情况,征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需求意见。
全面摸底掌握残疾人的各项需求后,市残联运用电子表格的形式分人、分类记录需求,及时进行动态更新,为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帮扶行动提供助力,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制宜。与此同时,各区县残联的党员干部也深入下去,访问调研,一户一户地了解残疾人的所需所盼。
巫山县对124户残疾人家庭入户走访调查,了解上年度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为各级残联作出决策部署提供第一手资料。
据介绍,全市残联系统组织全市1.3万余名残疾人工作者,对全市90.6万持证残疾人进行走访,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到了更多残疾人的需求。
通过“问”找准了残疾人当前的“急难愁盼”难事后,市残联便有针对性地以“二帮”“三送”为突破口,为残疾人解决难题。
帮到最急最需处 解决最盼最难题
就业和创业,是残疾人家庭能够与普通家庭一样,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然而,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比普通人更难。
“越是最难事,越要帮办好。”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因而,帮助残疾人就业、帮助有能力的残疾人创业,成为了市残联相关工作的重点。
江津区22岁的何媛媛,左手残疾,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专科。如今,还未毕业的她就收到了重庆市智悦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岗位的聘任书。
“没想到我找工作这样顺利,近些年政府对企业给残疾人提供岗位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我们残疾人找工作也更方便了,真心感谢大家的帮助。”何媛媛说,她在“职有爱”微信公众号上登记了求职信息后,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几天内就落实了合适的工作。
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更甚。市残联在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服务时,把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来办。市残联首先对全市生源地高校696名应届残疾人毕业生进行梳理比对,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有结果”,然后制定出“一人一案、一人一策”的帮扶方案。
在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中,市残联协调相关部门,结合全市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申报,通过服务网站、专题培训等形式宣讲残疾人就业政策,开发适残就业岗位。为应届残疾人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同时,组织近70家用人单位在重庆大学A校区举办2021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并根据残疾人求职实际开展网络招聘活动等。今年以来,已累计帮助108名有需求残疾人大学生实现就业。
全市还举办各级各类专场招聘会80余场,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累计提供工作岗位6000余个,已达成就业意向3000余人。同时,开发适残公益性岗位,鼓励适合残疾人的居家就业、平台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巫山县庙宇镇的视力一级残疾人何孝军,年少时因没得到有效救治,造成了眼睛视力残疾,但他并没有因此颓废,开始学习盲人按摩技术。“人要有信念,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不会成为家庭的包袱、社会的负担。”何孝军说。
在他自力更生学会了盲人按摩技术后,当地残联又提供了2万元的创业帮扶资金,帮助他在巫山老城开了一家按摩店。目前,他已创业成功,还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按摩店已聘请了15名盲人按摩师,平均月工资都达4000元以上。
培训残疾人的创业能力,是帮扶残疾人创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今年,市残联举办了全市首届残疾人直播大赛,按照“先训后赛、以赛促训”的方式,对200余名残疾人进行短视频脚本创作、短视频拍摄剪辑、直播带货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还举办了重庆市首期残疾人创业培训班,开设“创办你的企业”和“改善你的企业”两个课程,培训残疾人学员50余名。
在帮扶残疾人创业中,全市残联系统全面梳理相关的扶持政策,并协调相关部门,将这些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帮助残疾人创业。
巴南区残疾人樊登勇,在残联的帮扶下,与另外6位业主合伙,在巴南区安澜镇平滩村实施一个乡村振兴“众创”项目——巴南金澜春天农旅生态园。1389名村民以2400亩耕地、2000亩林地入股,樊登勇与合伙人负责经营管理。目前,不仅樊登勇本人有了产业收入,还吸收了村里的9户残疾人在生态园做工,帮助了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增收。
同时,樊登勇在巴南区惠民街道显林村参与打造的300亩春姿三角梅基地,已成为重庆市残疾人文化创意示范基地、重庆市残疾人养殖示范基地和重庆市残疾人阳光扶贫基地。
送给最需要的人 送出最温暖的情
身体康复、就业技能、行动的无障碍,是残疾人群体最为迫切的三大需求。市残联和各区县残联,在为残疾人办实事中,集中力量开展“三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最需要的残疾人,送出了残疾人工作者对残疾人的温情。
梁平区屏锦镇的丹丹(化名),是一名听障儿童。在区残联的救助下,她植入了人工耳蜗,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丹丹已能够听懂简单的语句,进行日常基本交流对话及执行简单的指令。
为更好地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市残联充分发挥市和区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站(室)以及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阵地作用,组织专业人员集中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
“今年以来,各级残联已为4299人(次)残疾儿童,送去了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训练等康复救助服务。”市残联康复社会部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市残联还努力增强康复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全市残疾儿童康复人才双选会,为全市58家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提供了涵盖康复治疗、特殊教育、社区康复、运动康复等领域的370余个就业岗位。
给残疾人送技术、送技能,让他们在掌握技能后,能够实现就业和创业,是全市各级残联为残疾人办的一件最急需的事。今年,市残联制定印发了《重庆市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并迅速实施。
截至目前,全市残联系统已针对不同残疾类别、学历层次和就业需求,开展了咖啡制作、插花、刺绣、盲人保健按摩(初级、中级)、汽车美容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765人,种植、养殖、家庭手工业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预计将培训1万余人次。
行动难,是残疾人最盼望解决的一件难事。在为残疾人办实事中,残联协调各级相关部门,加快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的进行,为残疾人送去一条通畅的行动路。
渝北区大盛镇天险洞村的廖有勤、王光丽夫妇都是视力残疾人,在家里的行动都不方便。当地残联为他家进行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家里的厨房,按照残疾人的需求,进行了灶台降低等改造。干净整洁的操作台面、安全稳固的L型扶手给这个一户多残的家庭带来了诸多方便,使夫妻俩能够自己方便地做饭,也方便了生活。
同是在大盛镇,隆仁村肢体三级残疾人张喜容家里,在区残联的帮助下,为她进行了新建厕所的改造,安装了马桶、L型扶手,为她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对家里的地面也进行了家庭无障碍的硬化改造。
渝北区残联在市残联的指导下积极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民生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561万元,为2189户残疾家庭新建厕所、地面平整防滑及坡化处理;房间之间家庭无障碍通道建设;厨房等低位生活设施改造、房门、坐便器、低位灶台改造;安装呼叫器、闪光(语音)门铃、沿墙及床头扶手、升降晾衣架、卫生间扶手或抓杆(洗手池扶手、坐便器扶手、淋浴扶手)等,已基本实现了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为更好地为残疾人家庭送去“通畅”,市残联制定了年度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做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明确服务对象、实施流程、经费标准及任务目标。目前,方案已在全市所有的区县实施。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