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草莓映红致富路——曾传静的田园创业记

图为曾传静

图为曾传静

秋日的阳光洒在沅江河畔的田野上,带着几分褪去燥热的温柔。泸溪县武溪镇五里洲村一片刚刚翻整过的土地旁,一群穿着胶鞋、挽着裤脚的婶婶们正忙碌着,而领头的那个中等个头、动作麻利的女人,正是曾传静。

九月田埂上的希望苗

九月的沅水之畔,沾着露水的田埂上已响起锄头翻动泥土的闷响。曾传静扶着膝盖慢慢蹲下,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得贴在皮肤上,她左手扶住“红玉”草莓苗纤细的茎秆,右手握着小锄头在松软的沙壤土里刨出浅坑,将带着白须的根系轻轻放入,再用指尖拢实根部的泥土,动作里满是小心翼翼。

“李婶,种苗的时候要做到‘上不漏根,下不埋心’,卧根缓苗慢!”曾传静蹲在地里,手把手地给身边的老人示范。婶婶们一边干活,一边和曾传静拉着家常,笑声在田野间回荡,“传静啊,跟着你种草莓,我们老婆子也能挣点零花钱,比在家闲着强多咯!”曾传静听着,眼里泛起温暖的光,她知道,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自己的希望,也连着村里乡亲们的日子。

眼前这片刚翻整好的土地,去年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闲置田。如今这里已建起新的大棚,摇身一变成了草莓园。谁也想不到,大棚的承包人曾传静不仅左腿因车祸落下四级残疾,而且曾经还是在北京打拼的上班族。

2008年的一场车祸,让曾传静的盆骨和左腿严重骨折。伤愈后落下的残疾,让她不得不告别之前从事的餐饮行业。2010年她与莫顺怀结婚,婚后夫妻俩望着村里的闲置土地和留守乡亲,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他们去北京考察,学习草莓种植技术。

2015年,夫妻俩拿出6万元积蓄,在村里租下土地,建起3个大棚,正式踏上草莓种植路。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曾传静行动不便,却坚持每天天不亮就和丈夫钻进大棚,监测温度、修剪枝叶、防治虫害,常常忙到深夜。第一年因技术不成熟,3个大棚彻底亏损,看着枯萎的幼苗,不甘服输的她对丈夫说:“我们再试一次,这次一定能成。”那段时间,她白天泡在大棚里摸索,晚上抱着种植手册啃,笔记本上记满了“红玉”品种的抗病特性、施肥比例等密密麻麻的内容。

天灾与疫情中的坚韧生长

2017年的倒春寒,成了创业路上的第一道坎。深夜的寒风卷着雨雪拍打大棚,曾传静裹着棉袄守在棚里,手里的温度计攥得发烫。次日清晨掀开棚膜,刚泛红的草莓果冻得发黑,叶片蔫蔫地耷拉着,像被霜打蔫的嫩芽。

“心疼得直掉眼泪,但眼泪救不了草莓。”曾传静擦干泪,立刻引进抗寒品种,给大棚加装保温设备,还特意请教农技专家学习防寒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深秋,新种的草莓终于挂满枝头。第一次拉到镇上集市售卖,就被顾客围得水泄不通,一天卖了一千多块钱,夫妻俩握着皱巴巴的钞票,笑得合不拢嘴。

安稳日子没过几年,2020年初的疫情又给了草莓园沉重一击。春节本是销售旺季,可运输受阻、采摘客绝迹,熟透的草莓一批批烂在地里。“最愁的不是自己亏本,是跟着干活的婶子们拿不到工资。”曾传静急得满嘴起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拍起了短视频,镜头里她展示着自然成熟的草莓,一遍遍说:“不打催熟剂,大家放心买。”没想到,朴实的介绍打动了网友,线上订单渐渐多了起来。疫情三年,不仅没让一个婶子失业,她还给大家提高了工资,让大家能安心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

大棚里的“爱心伞”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曾传静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她特意为村里的特殊群体留了岗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带孩子的宝妈、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能来草莓园做零工。采摘草莓强度不大,时间灵活,每天能赚七八十块钱,既能顾家又能挣钱。

如今的钿芯家庭农场,已从最初的3个大棚扩展到56个,每年营业额能达到100万元。每到采摘季,棚里总能看到特殊的忙碌身影:宝妈们趁着孩子午睡的间隙来采摘,拄着拐杖的大叔坐在桌边给草莓分级装盒,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踏实的笑容。曾传静不仅给他们提供岗位,还手把手教技术,沅陵、吉首等地的农户都来请教,红土溪的农户跟着她种出十几个大棚,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为了让产业走得更远,曾传静又动起了脑筋:养蜜蜂既能解决草莓授粉问题,还能收获蜂蜜;探索草莓深加工,把鲜果做成果汁、冻干草莓,延长产业链。望着不远处的湘西港,她眼里满是憧憬:“码头离得近,以后草莓能卖得更远,我想带着更多人富起来。”

56个大棚里的甜蜜未来

又是一个播种希望的九月,沅水畔的田埂上,曾传静和婶子们仍在忙着种苗。从一张残疾人证到56个大棚,从亏损的窘境到年销百万,从一个人打拼到带动乡亲就业,十年的时光里,她用坚韧浇灌出了甜蜜的果实。2025年,她荣获了湘西自治州首届残疾人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泸溪县“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她还为自己的产品申请了商标品牌“壹佳甜芯”,她的甜蜜事业迈出了稳健的步伐。这片土地见证了她的汗水与坚持,而她用双手,让56个大棚里的甜蜜,流淌成了乡亲们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