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抗震救灾中失去双腿 他仍热心公益坚持创业

27岁,他在抗震救灾途中不幸失去双腿。

29岁,他决定穿上假肢“重启”人生,与妻子携手开拓建材市场,自主创业。

33岁,他与妻子载着救灾物资再次赶往地震灾区,将“温暖”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34岁,他又筹集了10万元善款,购买白菜、萝卜等物资驰援因疫情“封城”的武汉。

……

他是重庆市城口县高观镇的凌华亮,一位在抗震救灾中失去双腿,却依旧热心公益,自力更生的年轻人。多年来,他靠着一双假肢、一辆轮椅,用自强不息和乐善好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路。

奔赴灾区 意外失去双腿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正在雅安市工作的凌华亮和妻子李倩倩得知灾情后,自发组织了6名志愿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当时,凌华亮才27岁,正是青春热血的年纪。一心参与救援的他未曾想过,难以预料的意外和危险正一步步逼近,自己的人生也将因此遭遇重大转折。

在前往灾区救援的途中,受余震影响,道路一侧突发山体大滑坡,一行人来不及躲闪,被埋在了乱石之中,凌华亮和妻子都身受重伤。

“出事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了意识,醒来就发现双腿没了,感觉像是在做噩梦。”提起那段死里逃生的经历,凌华亮至今心有余悸。

那次事故造成凌华亮双下肢高位截肢致残,在医院住了一年多;而妻子李倩倩颈椎断裂,昏迷了10多天,至今还有两块钢板没有取出。

“醒来以后,爸妈不让我去看他,怕我接受不了,但我想只要他人还活着,无论怎样我都能面对。”面对突发的变故,李倩倩一直对凌华亮不离不弃。

双腿截肢后的凌华亮,几乎丧失了全部劳动力,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没了经济来源,夫妻俩的积蓄也很快花光了。2015年,凌华亮一家被纳入低保户。

身体的残缺和生活的压力让凌华亮变得郁郁寡欢。从李倩倩口中得知,那段时间,他经常会一个人在窗边发呆,有时甚至会躲起来偷偷哭泣。

“重启”人生 创业终获成功

“如果我都倒下了,那我们这个家可能也就散了。”妻子的默默陪伴,家人的不断鼓励,这个年轻人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凭借打工多年积累的经验,他开始着手准备做建材生意,“重启”人生。

图为凌华亮

图为凌华亮

在一无资金,二无厂房的情况下,凌华亮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他只能“借鸡生蛋,借楼上梯”。

在医院住院期间,他结识了同为残疾人的杨国庆,由于两人同病相怜,很快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得知凌华亮正四处租房搭建场地,杨国庆二话不说,低价将自己的几间房子租给了他。“我们都是苦命人,更应该互相帮助。”杨国庆说。随后凌华亮又在朋友那里借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即便有了钱和厂房,凌华亮的创业之路仍然困难重重。由于刚开始不适应假肢,每次出去谈业务只能靠轮椅,有时甚至还要靠妻子背着去。“每次穿假肢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不仅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很多老板看到我身患残疾也或多或少有些担忧。”

“虽然刚开始谈业务的时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想要做好事,必须得坚持和忍耐。”凌华亮说,儿时由于家里贫穷,他小学五年级念完便被迫辍学,跟着家人四处漂泊,打工挣钱。在社会闯荡多年,不仅练就了本领,更磨砺了心性。

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凌华亮的建材事业开始有了起色。他的建材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公道,得到了不少企业的认可。如今,他每年销售建材可收入20-30万。此外,他还和朋友一起承包工地,每年也能分得不少利润。

凌华亮说:“即使没有了双腿,也不能自暴自弃,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2017年,凌华亮一家成功摘掉了低保户的帽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愈发滋润起来。

热心公益 让爱播撒传递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时隔6年,凌华亮和妻子再次踏上抗震救灾的路途,拿出原准备用于进购原材料的3万元购买了矿泉水、方便面和面包等物资赶往灾区。

图为捐赠物资接受单

图为捐赠物资接受单

捐赠物资后,凌华亮收到一张“6.17地震捐赠物资接收单”。直到现在,他都好好保存着这张充满褶皱的单据。有时,他也会拿出来给自己的两个孩子看,然后讲述它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能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这并不是凌华亮第一次为灾区捐款,2013年他去芦山县参加抗震救灾前,便先向灾区捐款了8000元,但后来由于在救灾途中遭受意外,术后的医疗护理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地政府便将这份爱心退还给了他。

公益之路上,凌华亮的脚步不曾停歇。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凌华亮又筹集了10万元善款,购买了白菜、萝卜等物资送往武汉。

“奉献爱心、传递温暖,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算是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凌华亮说,这是他能做,也应该做的事。

命运以痛相吻,他却报之以歌。

凌华亮身虽残,志尤坚、心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