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在全盲的世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当学生眼中“活力四射”的老师

一个学期总计批阅了六十五万字作业,细心指出语法、逻辑问题,高考成绩排在省前50名,收获学生最多的评价是“活力四射”……对全盲老师傅锡洪而言,视力障碍并不是他放弃掌握人生主动权的理由,反而成为了他深入体验生活的催化剂。在一次次的自我激励、成长中,傅锡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希望社会能从中看到视障群体的潜力和价值。在第42个国际盲人节到来之际,广东残联与您一起探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傅锡洪的“活力”人生。

“我的不幸也是我的优势”

傅锡洪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左眼先天全盲以及右眼接近4000度的近视使傅锡洪在刚开始学习时步步艰难,10厘米的可视距离便是他对世界的全部感知范围。视力的局限让傅锡洪开始尝试更多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在一次次考试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没有其它事物的打扰,他的学习更加高效,并最终在高中时以福建省第44名、超出北大录取分数线3分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

“我对于景物的细节描写不擅长,抽象的思想研究上反而有优势。”傅锡洪表示,这让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诸如命运之类的人生问题,受限的现实视角让他在人生价值观、生命观等思想领域拥有独属于自己的视角,于是他在进入大学后就果断选择了哲学领域深耕。

2018年,由于增生膜的再度生长,傅锡洪10厘米的可视距离也被一再压缩直至全盲,从前十分抵制盲人软件的傅锡洪只能被迫学习使用盲人软件。“令人惊喜的是,接受自己全盲后,我反而进入了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快车道。”傅锡洪表示,相比于之前每秒2、3字的看书速度,全盲后的听书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2字,听书也并不需特别休息,相比于看纸质书时还能够随时记笔记,这无疑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并为他成为老师提供了契机。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也许你换个角度想,事情就会很不一样。”傅锡洪相信,“只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你完全能把不幸化为优势。”

“学生对我最多的评价是活力四射”

凭借着学生时代的优异成绩以及工作后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傅锡洪被聘任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傅锡洪认为提问比答案宝贵,不仅自己给学生提出众多问题,而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认真作答。他期待借助古代先贤的智慧,实现与学生的灵魂共鸣,让他们从心底生发出对学问的热爱,进而主动地去探索、传承与创新。因此,他的讲授总是重在引导,着力于将思考的种子播撒到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推动学生真正践行学以致用。

“作业是我了解学生情况的方式之一。”傅锡洪多次在一学期里累计批改65万字作业。他坚持对每一份作业细致批改,不仅指出语法、逻辑和理解上的问题,并以多元方式给予反馈:通常去掉名字以后集中反馈给全班同学,有时也在课上口头点评。当他说“有些同学逗号太多,句号太少”时,学生为他的细致所震惊。

“既然成为老师,就有责任学生答疑解惑。”傅锡洪透露,有一学期参与过他课间、课后答疑的学生超过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里的答疑解惑并不单指课业上的内容——当学生陷入情绪低谷或心理困境时,这位“心灵导师”总会耐心倾听,用哲学智慧为他们点亮心灯。

通过答疑、作业点评和定制课程等方式,傅锡洪与学生实现了深度互动,这种互动使经典理论突破了抽象框架,与每个学生的认知模式、情感体验和意志特质产生共振,让深奥复杂的哲学命题变得可触可感。“学生时代的朋友就评价我很适合做老师,现在学生也评价能从我的课程和交流中得到很多启发。”傅锡洪自信地说:“中国哲学就是中国文化的活的灵魂,可以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后我还将继续以科研反哺教学,争取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教导出更优秀、被国家需要的人才。”

任教以来,傅锡洪独立开设20多门次专业课和公选课,主持7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门课程获评中山大学“一流课程”,第一部学术专著《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长达63万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或参与10余个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可以说,傅锡洪是一个“高能量”的人。因此,学生对傅锡洪最多的评价是“活力四射”,每天都有充裕的安排,非常充实,这种精神也带动了他们。

“希望大家可以试着多接触新事物”

面对“高产”甚至“内卷”之类流行标签,傅锡洪往往付诸一笑。他更愿将自己定义为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土壤中耕耘理想,清醒地洞察自己能做好什么,能改变什么。对他而言,在“内卷”和“躺平”之外还有“自然生生”的选择。人生智慧在于“改变能改变的”,而对那些力所不及之事,则及时放下。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源自他对中国哲学智慧的深刻体悟。

这种观念,也让他加大了与社会的互动力度,经常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公开讲座,他在中国盲协文学委员会文学沙龙上的一系列讲座给视障朋友打开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这既是他个人生命哲学的践行,也为他的教学与研究注入了更多现实的温度。

来到广东之后,傅锡洪还积极参加省、市残联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认识了很多优秀的盲人朋友,感受到了他们把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把生活过得从容不迫的气度,并从中获得精神鼓励。“原来盲人也可以这样活,正是因为我放下了各种执念,才能看到我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这为我继续人生奋斗提供了很多能量。”傅锡洪表示,来到博雅学院之后其实很少思考自己出行层面的问题,学校方面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改善,学生总是高高兴兴地走过来帮他带路,这也是社会支持力度的重要反映。

为此,傅锡洪寄语有着同样遭遇的盲人朋友:“我们要多试着接触新事物,以及不要害怕去求助,去发声,如果我们自己不主动发声的话,有的时候就难免不太容易被人注意到。尤其现在又是一个注意力容易被各种事情分散的时代,我们自身更需要积极主动展现我们做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原来我们也是可以做成很多事情的,而且可以做得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