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张艳梅 苗寨织出凤凰衣

张艳梅,1977年出生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患有脊髓灰质炎。通过开办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将30多名村寨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培训为绣娘。

为了我,妈妈卖了嫁衣

张艳梅的家,位于苗岭腹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家中三姐妹,她在中间。1980年张艳梅3岁,染上了脊髓灰质炎,当地医生都在贵州省第二大江——清水江沿岸行医,她的妈妈潘玉珍就背着她,坐船沿着江水一路给娃看病,可每个医生看看张艳梅都直摇头。

舅舅在北京当兵,说要看就去全国最大的医院,去北京找大夫。家里穷,治疗费不知道要多少钱,潘玉珍不愿放弃,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把自己那身苗绣的嫁衣卖了。“对我们苗家人来说,要不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嫁衣是绝对不能卖的。”张艳梅说,苗绣的服装只有在最重要的场合才会穿上,一件衣服做成得几年工夫,每个出嫁的苗族姑娘,都会珍惜自己的那身嫁衣。

一边是美丽的衣裳,一边是孩子的身体,抉择却很快做出了。妈妈狠心卖了衣服,背上张艳梅,家里的姨妈又背着张艳梅8个月大的妹妹,4个人乘着火车去了北京。北京301医院的医生表示这病得了就治不好,只能通过后天锻炼慢慢恢复一些功能。

张艳梅从此只能拄着拐,一直长到18岁,她爸才给她吃了第一口牛肉。“苗寨说,人吃完牛肉之后,肌肉和筋会萎缩。我爸说我长全了,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吧。”

为了苗绣,我回到家乡

张艳梅高中毕业后,因为身体原因没再上大学,在家里待不住,就想靠自己赚点钱。作为一个苗寨的姑娘,她有一个从小就学会的手艺:苗绣。

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诗”、中国服饰史上的“活标本”,它就像裹着神秘面纱的女子,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绣不仅仅是挑花、劈丝、刺绣、织锦的技术,裙上绣的黄、蓝横道象征黄河、长江,方格挑花象征田园、山川,在绣衣的图案语言里,记录着苗族先民的历史,靠的是一代一代人手口相传。著名美术教育家刘海粟称赞苗绣为“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线比之,难以免俗。”

苗族支系繁多,苗绣绣法复杂。仅张艳梅生活的地区,就有9个支线的技法。苗族妇女绣花技法高超,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赞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妇女都善于刺绣,水平最高者,我认为是苗族,堪称第一。”

苗家人说,刺绣手艺大多来自“母传女”。张艳梅从小就跟着妈妈、姥姥这些绣娘边聊边学,从种植蓝靛、收集靛蓝、染色,再到平绣、打籽绣等各种刺绣针法,都学了个遍。

因为家里经济负担重,潘玉珍开始去全国各地卖苗绣。20世纪90年代初,潘玉珍创办了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带动当地留守妇女从事刺绣加工,把各色彩线幻化成美轮美奂的刺绣艺术品。她常年一个人背着包、挑着扁担,坐火车到贵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奔波,寻找客户。

张艳梅就在家里带着村里乡里的绣娘开始接单。她拄着双拐,顶着严寒冒酷暑,不断往返于全县的各个村寨,一针一线发放刺绣品加工生产,并收集刺绣成品。

在一位客人的介绍下,张艳梅收到贵阳一家旅游公司需要制作纪念品的订单,带着几位绣娘赚了1980块。“在20世纪90年代,这比我爸工资还要高不少。”第一桶金的到来,也坚定了张艳梅走下去的决心。      

1997年,潘玉珍到北京潘家园支了一个摊位开始售卖苗绣产品,两年之后,张艳梅带着家乡的六位绣娘投奔母亲,母亲看到孩子能将不识字的同乡带出来闯荡后,就鼓励她把自己的厂子接下来,张艳梅没有犹豫,她把厂名改为“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并回到了家乡台江。“当时我从北京回来,就是希望离我的绣娘再近一点,能为她们做一些事情。”尽管去过很多地方,可张艳梅的心思一直在苗绣上,在做刺绣的这些人身上。

“一个身有残疾的人经营绣坊,能坚持多久?会带来效益吗?”不少人对张艳梅的能力表示质疑。“我虽然腿有残疾,但双手是完好的。别人怀疑我,我就要证明给他们看。”张艳梅暗暗下定决心,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她的苗绣技艺是三姐妹中最好的,做起事来也有潘玉珍那股冲劲儿。

为了掌握蓝靛染布技术,张艳梅经常拄着双拐在染缸旁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从未埋怨叫苦。经过刻苦钻研学习,张艳梅的刺绣技艺越发成熟,在织染方面也有了自己的创新。

1999年和2002年,张艳梅承接了浙江和上海的两个大订单,共计10多万元。在订单淡季时,绣娘每月也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旺季时,收入会成倍增长,还带动周边4个乡镇的绣娘灵活参与,多数是村寨里的妇女、移民安置点的搬迁群众,以及一些残疾朋友。

苗绣是一项非常吃功力的技术,培养一个熟练工需要3到8年时间,而好的绣娘还要对设计和色彩有自己的想法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这点来说,张艳梅是合格的,但是张艳梅认为要让更多人有活干,老路就必须走出新方法。

今年3月,张艳梅在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T台秀,各苗族支系群众身着盛装在木桥上走秀,展示当地绣娘们制作的苗族服饰,通过淘宝直播销售大山里绣娘们的绣品,助力黔货出山。近年来,张艳梅设计加工苗绣成品时加入流行时尚元素,赋予苗绣和银饰新的生命力,通过创新让当地苗族绣娘的刺绣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法国等地。

为了绣娘,一起创造财富

大面积的苗绣创作需要的工期很长,不仅没有办法适应现代消费的需要,还会影响苗绣文化的传播进程。于是,张艳梅考虑将苗族传统文化中的蝴蝶妈妈、竹子的故事以及更多带有吉祥寓意的苗绣纹案小面积运用到现代服饰上,并把传统刺绣、织锦、蓝染纹样等运用到服饰和文旅产品中,提高苗绣产品的文化特色,让年轻人了解并且接受。

张艳梅的工坊采用订单模式,灵活吸纳闲散在家的绣娘,活儿多时可以招募四五十人同时流水线开工,“每个人只要完成衣服的局部作业,不用再学其他人那门工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按时完成绣活儿的任务。哪一群做缝纫,哪一群做刺绣,哪一群做扎染,都有规定。”

受疫情影响的3年时间,维持工坊正常运营举步维艰,很多绣娘放弃了保底薪酬,按照订单多做多得,这让张艳梅很感动,这里不仅是一个就业的场所,更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奋斗小集体。

“只有拿好针线、做好活才能挣到钱。我跟绣娘说,家里困难,就必须出来找活干,不能待在家里,一天能有几十块也要干。”2015年10月,张艳梅成立一家采取“公司+贫困户+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在得到辅助性扶贫示范基地和省级残疾人就业扶贫资金转股分红示范点的支持后,张艳梅主动结对帮扶一个村,把村里10位重度残疾人变成了转股分红的成员,将30多名留守妇女发展成为绣娘。

张艳梅在当地残联的组织下,定期举办残疾绣娘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刺绣挣钱。

每年,张艳梅会在当地残联的组织下,举办残疾绣娘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刺绣挣钱,仅2021年就培训了80多名残疾人。工坊依托各级政府和部门,将公益教学延伸到学校等地,让更多人了解苗绣,爱上苗绣。

今年6月,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上,在“美丽工坊”贵州苗绣展示区,张艳梅和她的“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吸引了大量外省参会人员驻足参观、了解。在电商平台的鼓励下,她们也开始尝试在线销售、直播带货,通过网络宣传苗绣。

如今,78岁的潘玉珍每天在女儿身边,将苗绣订单打包发货,塑封、装袋、封口。老人动作麻利,完全不亚于年轻人。做得开心了,就站起来为大家唱首山歌,当起绣娘们的开心果。张艳梅笑着说;“以前妈妈说,你在家歇着,我出去找渠道;现在我和她说,你留在家里歇着,我出去干活。”

2022年11月,张艳梅的女儿为家里添了一个女娃,潘玉珍老人给她取名栋满(音译,苗族神树枫香树,可做服装的染色材料)。老人希望,新一代可以继承手艺,传承苗绣文化。

张艳梅则在憧憬正在建设中的新工坊能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服务更多人群的就业基地,更关键的是,将苗绣的产品和设计送上更大的舞台。“我们身在大山中,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一个较好的场地能帮助大家多接到一些活干。无论残疾人还是健全人,都能用双手制造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