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失明的她“逆光”而行 设计了这样一家书店

由街道、图书企业共建的仅有37平方米的书店里,间或有人触摸盲文,感受视障群体的世界。这是上海第一家残障人士友好书店,它的重要设计人之一、名誉店长韩颖,是一位眼底病变的失明者。

韩颖:我看得见的时候,是非常喜欢逛书店的。当时刚看不见的时候,以为什么都失去了,之前所有的一切几乎全部归零。失明以后的人生,我就说是一种重新计算的年龄。小到走路、倒水、照顾自己的生活,大到读书、求学、事业规划、人生的梦想等,可以说所有的全部都颠覆了。

因为不能看书,韩颖曾抱着书哭。她最大的挑战源于无法接受自己,又害怕别人看出自己是盲人。但有了导盲犬后,她走出了家门,拥抱了更广阔的世界,她开始由看书变听书,重返阅读世界。

韩颖:学习盲用读屏软件的那一天,是2008年的6月1日,为什么这个日子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它是儿童节。也就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像一个小孩子蹒跚学步那样,从摸键盘开始,一点点重新学习。当我借助读屏软件第一次在网上找到那些,我以为再也不可能读的书的时候,那是真正的兴奋,第一次体会到,因为有书可以读而夜不能寐。

虽然每年听书不少于百本,但书店对失明后的韩颖来说一直是“禁区”。可她没有放弃学习,取得了双学位,还热心公益。

韩颖:没有一个落水的人,揪着自己的头发就能爬出来,一定是有人伸出手来拉的,然后自己再努力一下,我这一路走过来是有很多人帮助的。我曾经自考的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在起码13个单位或者部门中发挥了作用。所以当我有机会去帮别人的时候,我就感觉到特别幸福。

把文字转化成盲文,可经由盲文打印机打印,甚至可通过它感知叶片等物体。店里铺满盲道,每一处吧台、转角都没有棱角,还分布课程教学、无障碍沉浸式电影剧院等活动区,韩颖和其他残障人士受邀参与书店设计的全过程,一些灵感和设想,也只有像韩颖这样的人才更能懂得,被得以贯彻落地。

韩颖:曾经也有建议说只建盲人书店,其实我们当时觉得这个太窄,因为这家书店其实真正面对的是所有的读者,不是只是服务于盲人。非视觉文化书店是什么,我们要通过这家店鼓励并且引导普通读者换一种方式,用一种非视觉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通过嗅觉、听觉、触觉等等去感受视觉文化。

韩颖: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它的色调,因为之前我有去其他的一些助盲现场。涉及盲人,不由自主有的就会把色调搞得比较暗。我知道什么叫亮,所以我觉得这可以改变一下,可以变得明快。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店里考虑到最重要的元素是无障碍元素,所以我们这个店一进来就是盲道,平缓的,我们考虑到不仅是盲人方便,轮椅也方便。虽然我们店不大,但是我们里面没有尖角,所有的家居都是圆弧形的,都是可移动的。这个从一开始策划当中就融入了残障人的元素,而这种元素造福的是所有的社会成员。

店长 邱琪文:像这些你们有没有觉得上面的画,特别有趣特别吸引你?这些画都是一些自闭症儿童画的,告诉大家,他们不仅仅是需要被关注关爱的,他们在这个社会上更有存在的价值。

文创产品制作不仅来源视障群体,还有听障、肢体残疾者,这里还是第一家集中呈现盲人作家作品的书店,它还有一个可以望见内部的“大眼睛”,代表店内外的“无障碍”“无差别”,与路名相结合,书店便叫“逆光226”。

韩颖:它就是一个光源,它可以辐射出来,谁来服务大家的,恰恰就是我们一群残障人士,也就是平时被服务对象。其实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都会经历逆光时刻,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光源去照亮每个人的心,告诉大家,在逆光时刻不怕的,我们可以向光而行。

记者:您的理念是什么?

韩颖:我觉得要融入,融入这个词太重要了,就像普通人高矮胖瘦我们不会去区分,我们都会认为这是一群人。同样看得见、看不见的人,也是同样的一群人,所以说应该是一种融入、平等、参与。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人道,他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他是不了解。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光源,通过这样一个展示窗口,让更多人去了解,去知道这群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能干什么,正在干什么。

韩颖说,“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变成一束光”,残障人士经由这家书店,成了唤起社会关注自身群体权益的公益主体,而小小书店的功能也得以延展,从有限空间变成了可创造社会公益多元可能性的无限空间。

韩颖:我们这里面的工艺品,和我们这些作品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同时延展的活动当中,他们就是老师,他们会分享他们的技能和故事,我们最希望把我们这些残障人士的作品、故事、精神,发扬光大,传递出去,丰富大家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光,带去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