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李昌菊:她用指尖编织光明

图为李昌菊

图为李昌菊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津市市的培训教室里,一场专为残疾人开设的手工藤条编织技能培训正如火如荼开展。这是石门县太平镇阿菊藤器有限公司继今年8月培训后的又一场“赋能行动”,为期5天的课程里,40名残疾人学员全神贯注,在指尖翻飞间触摸就业新希望。

“5天系统学习下来,大家基本都能掌握编织技巧,多加练习就能居家接订单、赚收入了。”阿菊藤器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昌菊说。

今年已经57岁的唐闰珍就是跟随李昌菊学会手工藤条编织技能,从而改变命运的。

十年前唐闰珍因意外翻车导致脊椎神经损伤,从此与轮椅为伴。身体的残疾和行动的不便,让她自卑且意志消沉。去年8月,在李昌菊的劝说下跟随她学习手工藤条编织技术,现在她不但能编茶篓、果盘,最近还自创了藤条背包。有了手艺的她,现在每个月有上千元的收入,人也逐渐变得开朗大方,常常驾着电动轮椅上街推销产品。李昌菊又帮她打造抖音账号,教她拍视频、剪视频、发作品,现在唐闰珍已经是附近小有名气的“励志姐”了。

中秋临近,李昌菊特意向她订购一批藤编背包,要用她的藤编背包装家乡的板栗赠送客户,用“包粟满意”的谐音传递温暖祝福,让这份残疾人创业的成果充满了温情。

谁能想到,这位为残疾群体点亮希望的带头人,自身也是视力三级残疾。

1974年出生的李昌菊,18岁时因锯柴意外伤及左眼毛细血管,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导致她左眼视力永久丧失。长期依赖右眼视物,让她的右眼镜片度数飙升至1500度。

生性乐观开朗的她并未被意外阻挡住追梦的脚步。1997年,李昌菊与丈夫带着篾匠手艺南下,深耕藤编技艺;2007年,夫妻俩怀揣创业梦返乡,成立太平镇阿菊藤器有限公司,创立“植雄藤器”品牌。

创业初期的艰难,至今仍历历在目。为打造高品质藤椅,他们不惜投入高成本采购好材料,可在当时的农村市场,价格成了首要考量。两个月里,藤椅无人问津,仓库堆积如山,房租压力更是如乌云压顶。就在一筹莫展时,房东提议用藤椅抵扣水费,这一提议意外打开销路——水厂老板看到优质藤椅后满口答应,工厂终于“破冰”开张。

18年过去,当年抵给水厂的藤椅依旧完好,“植雄藤器,经久耐用的藤椅”的口碑也在当地传开,而李昌菊“打不死的小强”的外号,更成了她坚韧精神的写照。

2023年8月27日,石门县遭遇特大洪水,170多毫米的降雨量在两小时内倾泻而下,十分钟内水位暴涨一米多,洪水如猛兽般冲进工厂,卷走半成品与机器。看着满目疮痍的厂房,李昌菊的心瞬间跌入谷底,但工人们期盼的眼神让她清醒:“我不能放弃,我倒下了,工人们就可能失业,他们的家庭生计怎么办?”收拾好心情,她带领工人重建工厂。这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了太平镇政府的认可,她获评2023年“感动太平·十佳星级人物之创业致富之星”,沉甸甸的奖杯、奖牌与1000元奖金,既是物质支持,更是对她坚守品牌的肯定,为她注入继续拼搏的力量。

重建后的阿菊藤器有限公司2024年出货量超万件,年交易额250余万元;更可贵的是,李昌菊始终不忘帮扶残疾群体:吸纳5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助力10余位残障朋友找到工作,为十几个残疾家庭增收超万元,累计赠送5000多人学生椅、老人如厕椅、环保工人防晒草帽等物资。

2024年,她带着“以残助残”的故事参加常德市首届残疾人创新创业大赛,凭借免费传授技术、帮销农产品、安置就业等实打实的举措,斩获金奖。

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她在石门县“她力量 创未来”女性创业故事分享会上,以《逆光生长,带领山村“藤”飞》为题分享经历,激励更多女性敢闯敢拼。

如今,公司厂房面积超1000平方米,拥有注册商标和9项专利,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20余名员工在这里实现就业。

对于未来,她期待用藤编技艺吸引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希望能把家乡建成藤器界“小义乌”,让藤编产业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助力残疾群体就业的“金钥匙”。

“我的世界虽暗,但心里有一束强光,我要用这束光照亮他人!”李昌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