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欧阳亮彩:戏服里的四十年

图为欧阳亮彩

图为欧阳亮彩

在湖南南县南洲镇,欧阳亮彩的工作室里,挂着戏服,摆着盔头道具。这位1967年出生的手艺人,是省级非遗“剧装戏剧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身高不足一米四的他,靠着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坚持和细致,在戏服的方寸天地里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

图为证书

图为证书

一袭戏服,“点亮”少年学艺梦

1982年,15岁的欧阳亮彩第一次走进剧团后台。“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在台上那么有光彩,一下子就迷住了,就觉得它是‘活’的,”他回忆。

身体的条件没有成为阻挡的理由,“就想学这个。”他拜了本地老师阳凤元学艺,站在特制的矮凳前,俯身在高高的案板边,从画线、裁剪开始一点点磨。

90年代初,传统戏装活儿少了。1991年,欧阳亮彩没犹豫,决定去广州闯闯。

图为欧阳亮彩工作中

图为欧阳亮彩工作中

“在老家干等,手艺怕真要废了,不如出去看看,也学点新东西。”

在广州的服装厂、作坊里,面对流水线的高度和长时间站立的艰辛,他从不抱怨。

“身体是吃力些,但手上功夫要稳,活儿不能差。”凭着这份扎实和认真,他不仅站稳了,还因为给歌舞团做的一批舞蹈服做得好,被一位前辈看中,推荐他去了广州美术学院进修。

“去美院那三年,见了世面,学了新东西。想把手艺传下去,光会做不行,还得会变。”这段经历,成了他主动挑战自我、突破局限的关键一步。

针尖定“方圆”,匠人无虚活

欧阳亮彩做戏服,坚持一个理儿:“一人一衣一世界”。设计前,他总要先仔细读剧本。“武将要显出忠义刚强,小姐要体现温婉,小人物也要有他的味道,”他强调,“衣服是角色的脸。”

工作室中央有件他正在琢磨的连袖旗袍样品。“你看,这里没有侧缝,”他指着样衣解释,“这叫结构设计。落肩、袖长、胸围这些尺寸要先算准了,得让人穿着活动方便舒服,这才是根本。”

一位客户试穿后直接说:“欧阳老师,穿了你做的衣服,感觉家里那些衣服都能扔了。”

徒弟们都知道老师要求严。“踩线必须直,一点歪都不行。欧阳老师常说,我们做事要跟他踩的线一样,差之毫厘,感受就谬以千里了。”一件复杂的戏服,常常要做上三五个月甚至半年。

对于时间,他看得很淡:“做得不到位,再快有什么用?”

为破传承困局,开辟剧装手艺新径

作为南县这门手艺的第五代传人,欧阳亮彩最忧心的是没人肯下苦功学。“家里孩子是跟着看,但有的就觉得‘一片布三个洞,能穿就行’,还没体会到里面的讲究和心血,”他语气有些沉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做了不少事:

他首先开了个体验班,“让有兴趣的人先来摸摸看,感受一下。”

又找了专门的团队,在网上宣传剧装制作。“他们有本事,就是现在看的人还不多。我跟他们说别着急,事缓则圆,慢慢来。”

他打破选徒常例,收了一位211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做徒弟。 “我跟这孩子讲,身体条件是个事实,但它困不住人。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他看好这个年轻人的潜力和眼界。

四十载坚守,守护戏装文化不断层

图为传统戏剧服饰

图为传统戏剧服饰

图为传统戏剧服饰

图为传统戏剧服饰

他不仅做衣服,还亲手对付各种“硬骨头”:用铁丝和纸片一丝不苟地拗出精致的盔头,握紧刻刀在硬木上反复雕琢出逼真的道具刀剑,即使对常人而言这些也颇为费力。就连年轻人玩Cosplay需要高度还原角色的服装道具,他也能凭借扎实功底做出来。

“事情再难,一件件做,总能摸到门道。” 他说。

看着满屋凝聚心血的作品,欧阳亮彩道:“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戏装、行头,是咱们文化的宝贝,有讲究,也有感情。我就盼着有年轻人真能沉下心,动手试一试,别让它在我这儿断了。”

四十年光阴,欧阳亮彩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克服着身体的不便,在细细的针脚里、在硬质的材料前,日复一日地坚持、摸索、尝试,只为守住年少时遇见的那份斑斓“活”气,让它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