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重庆断臂男孩廖克力,用18年“乒”出世界冠军

2021年,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乒乓球项目比赛在陕西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结束,重庆运动员廖克力与闫硕(江苏)获TT7男子团体金牌、获TT7男子单打银牌,为重庆乒乓球代表队增添了两枚奖牌。

此外,在第16届东京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96枚金牌、60枚银牌、5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重庆运动员敢打敢拼、奋勇争先,取得了1金1银1铜等不俗成绩,其中,廖克力在乒乓球男子团体TT6-7级决赛中夺得1枚金牌、在乒乓球男单TT7级项目中获得1枚铜牌。

不太了解残疾人运动会的人,也许不太清楚廖克力是谁。这“接二连三”荣誉背后隐藏着的是他从断臂男孩到世界冠军的辛酸痛苦,也是他用18年完成了一个身残志坚的阳光男孩的蜕变。

图为廖克力

图为廖克力

廖克力,出生于1990年,重庆渝中区人,本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是中国残疾人乒乓球国家队队员,任中国残奥乒乓球国家队男队队长。5岁时,一场意外导致其右上肢、上臂被截肢。“那天和父亲一起乘坐405路公交电车回家,当电车开到重庆宾馆附近,电杆突然脱轨打向了路边的变压器致使整个车体导电。我和爸爸跟随一起下车,可是爸爸却被电弧击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紧紧吸住无法脱身,出于本能,我急忙拉起爸爸,瞬间上万伏的高压电流将父子俩击倒。”廖克力说,这些点滴都记忆在脑海里。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廖克力曾想现在自己或许已经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了。因为在出事以前,廖克力最喜欢踢足球,每个周末跟着爸爸去渝中区大田湾踢足球。出事后,他醒来的时候全身缠着绷带地躺在床上,头部受伤、右手高位截肢、左手手指被烧得缩成一团,先后在重庆、北京等地先后进行了13次手术才勉强保住了左手。

接触乒乓,人生轨迹开始改变

廖克力受伤以后,母亲王元茜觉得以儿子的情况不适合从事这种激烈的运动,只能选择对抗性小的运动项目。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廖克力在大田湾体育场触碰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事物——乒乓球。“刚好遇上重庆乒乓球教练林萍君训练队员,可能她觉得我身体素质、身高、体型都比较适合打乒乓球,让我试着打了几个球后,她决定带我这个徒弟。”谁也没想到,这次的一试,就完全改变了廖克力的人生道路。

对廖克力来说,学打乒乓球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握紧球拍。因为他仅剩的左手并不健全,比正常人的手掌小,手心不平整,突起一大块,而手指缺乏指关节蜷缩成一团,只能靠大拇指将球拍夹住,以至于虎口经常被磨破。“完全握不稳,一挥拍就飞了,甚至要用绳子绑住球拍来练,接的球也经常向后飞,使不上力。”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廖克力才握稳了球拍。

如果不是因为乒乓球,廖克力或许会一直与自己较真,无法接受自己;如果不是因为乒乓球,他的脸上或许也很难重现笑容。乒乓球,让廖克力找回了自信,让他从自怨自艾的世界里拯救出来。此后,廖克力对乒乓球的热爱有增无减,父亲廖俊光打听到西安有一所中国残联主办的残疾人乒乓球专业学校,于是在廖克力小学毕业的暑假里,便带着儿子去集训。

2004年,廖克力便在西安市银河乒校开始了乒乓球训练,开始了他永不停息的国球生涯。也是在集训期间,他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职业乒乓球选手。

握住拍子,成了打球的第一道难关

一开始,因为廖克力的左手指无法自由活动,他只能靠大拇指将球拍夹在掌指之间,但随着技术的提高,在进攻时常常因为夹不住球拍,而将球拍甩出去,为了避免这一尴尬,他用一条橡皮筋将球拍绑在自己的左手上。“记得好几次在训练中,打着打着,拍子就从我手中飞了出去,因为受伤的手指力量很小,连拍子都握不稳,更别说击球了。”

远在异地,廖克力忍受着孤独与寂寞的煎熬,任凭拍子把手指磨得血肉模糊、鲜血直流……日复一日的训练,在比赛中都是倒数第一的他,终于在第二学期,跻身全队前三的位置。随后,廖克力在山东鲁能乒乓球学校进行了长达2年的专业训练。

“在那里(山东鲁能乒校)训练的时候,我的对手有了新的变化。”廖克力说,在银河乒乓球学校训练的时候,队友对手基本上都是残疾人,但是在鲁能乒校时,就是和健全人一起训练。“这激发了我的斗志,我和健全人一起打,还要打赢他们!”在那段时间里,热情、勤奋与踏实是教练对廖克力的主要评价。

刻苦训练埋下的种子,终于在无数泪水与汗水的浇灌中开出了绚烂的花, 2005年廖克力获得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乙组TT7-8级)比赛第三名和男子团体(乙组TT10级)比赛第二名,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2006年在山东省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单打冠军。同年参加重庆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获男子TT7级冠军。

坚持到底,三“战”残奥会终夺金

2007年,在山东完成初中学业后,廖克力回到重庆进入九龙坡区铁路中学,跟随教练张道碧,一边读书一边继续练球。在重庆市高中生乒乓球比赛中,面对四肢健全的对手,廖克力获得男子单打第四、双打第五的优异成绩,并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

2009年,廖克力在福建武夷山全国残疾人乒乓锦标赛上获得男子TT7级单打第二名,入选残疾人乒乓球国家队,他面临了人生的另一个抉择。由于备战广州亚残运会在即,国家队要求统一集训,而正值高三学习期间,必然影响廖克力的高考,王元茜希望儿子高考能考上好大学,她委婉地劝儿子放弃这次集训。但廖克力考虑了几天后,毅然决定:“高考每年都有,但亚运会四年一次。”

在十余年的运动生涯中,廖克力曾获得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2011年亚洲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团体冠军、2013年亚洲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2014年仁川亚残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和团体冠军等荣誉。

2021年,廖克力再一次代表中国站上了残奥会的舞台,这是他第三次登上残奥会的赛场,这一次,他终于不负众望,拿到了一枚宝贵的金牌和铜牌。廖克力等49名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Be the master of your emotions(做自己情感的主人)。”这是廖克力的微信签名,因为这句话——他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内心渴望,通通倾注到这个直径40.00毫米,重量约2.6克的乒乓球里,他希望每次比赛都能沉稳对待,生活上不骄不躁。

从意外电伤、失去右臂到成为残奥会冠军,从来都没有轻而易举的逆袭,每一次的成功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艰辛和血汗。现在的廖克力保持训练、时刻备战,同时也希望能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