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竹骨撑起千伞梦 非遗点亮工匠心——记湖南省益阳市非遗传承人、竹园艺术伞业创始人石淑纯

“这刀得顺着竹髓走,偏半分就断了魂。”在益阳赫山区的工作室里,石淑纯用布满裂痕的双手,将濒临失传的石氏小竹伞技艺,打造成通向世界的文化虹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那把刻着“石氏第六代”的小竹伞上,伞面上的湘绣花朵随光影摇曳,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传承与突破的故事。

石淑纯,这位肢体四级残疾的53岁益阳女子,用30余年光阴将濒临失传的石氏小竹伞技艺,打造成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她创办的益阳竹园艺术伞业有限公司,不仅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更成为辐射12个乡村、带动300余户残疾家庭的“造血式”帮扶基地。

刀尖芭蕾:128道工序的匠心之舞

图为石淑纯正在制作石氏小竹伞

图为石淑纯正在制作石氏小竹伞

“石氏小竹伞的魂,就在‘三轻三巧’里——竹骨轻、伞面轻、开合轻,手艺巧、设计巧、寓意巧。”石淑纯抚摸着祖传的制伞工具,语气中带着敬畏。

作为湖南省第六批非遗名录项目的第六代传人,她完整继承了从选竹、劈篾到绘伞、穿线的128道工序,更在传承中创新——在材料上革新,利用益阳“竹子之乡”优势,研发出防霉处理的楠竹伞骨,使用寿命延长3倍;在工艺上突破,将传统平面伞面改为立体浮雕,融入湘绣、梅山剪纸等非遗元素;在功能上拓展,开发出防晒、防雨、装饰多用途竹伞,获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石淑纯忆苦思甜,劈篾时竹片反弹划破脸颊,穿线时针脚歪斜扎破手指,128道工序每一步都像在荆棘丛中跋涉。最艰难的是伞骨定型——需用沸水蒸煮后迅速弯曲,她因行动不便屡屡被热气烫伤。“那会儿左手全是泡,右腿使不上力,我就跪在地上压伞骨。”她卷起裤腿,小腿处一块暗红色疤痕静静诉说着过往。2009年,石淑纯的坚持迎来转机,当日本客商看到她的产品时,惊叹这是“东方指尖上的魔术”。

“每把伞都要经过仔细检查和‘开合多次’实验。”石淑纯介绍,正是因为这份执着,让竹园伞业的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年出口量达40万把,成为海外客商眼中的“东方雅艺”。

逆风绽放:用双手撑起生命的尊严

不惑之年的石淑纯因意外导致肢体残疾,面对行动不便的现实,她没有选择沉沦,“身体受限,但脑子不能懒,手还能动!”当发现石氏小竹伞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时,她毅然决定——不仅要传承,更要让这门手艺成为残疾人自立的力量。

“我们不是慈善机构,是手艺人的孵化场。”石淑纯的“三不原则”掷地有声——不降低质量标准、不特殊照顾工时、不限制创意发挥。残疾员工小王设计的伞成为爆款单品,“石总说,缺陷有时是上帝给的独特印记。”小王抚摸着伞面上自己的名字刺绣,笑中带泪。

如今,石淑纯的蓝图已不断扩展,在“伞育计划”中,她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开发了竹伞疗愈课程;在“就业帮扶车间”里,残疾员工们各司其职。“在这里,我们不是被照顾的对象,而是能创造价值的工匠。”肢残员工刘桂华举起他制作的获奖竹伞感慨万千。目前,公司残疾员工占比36.3%,人均月收入超2500元。

未来愿景:让每把伞都成为希望的载体

“未来,我想建一座‘非遗+助残’产业园。”石淑纯的规划蓝图中,不仅有传统制伞工坊,更将融入直播基地、技能培训中心和残疾人创业孵化器。她与湖南城市学院合作开设的“非遗传习所”,已培养出30余名能独立制伞的残疾人技师。

“每把伞撑开时,都应该带着温度。”石淑纯轻轻转动工作台上的小竹伞,伞骨转动声如同生命的韵律。从个人自强到群体赋能,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输出,这位益阳女子用竹丝编织的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工具,更是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残障与健全、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夕阳西下,竹园伞业的工作室依然灯火通明。石淑纯和员工们围坐在一起,为新一批出口订单赶工。案头那把刻着“石氏第六代”的小竹伞,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匠心的光芒,更是生命不屈的证明。

“您觉得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是什么?”记者向她提问,她指向身后工坊里忙碌的身影,并含笑回答,“是那些曾经破碎,现在却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