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茶山求富人

七月,湘西的茶山绵延起伏,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

一辆满载黄金茶鲜叶的小面包车,沿着蜿蜒的茶山公路盘旋而下,稳稳停在了吉首市马颈坳镇几笔村。

车刚停稳,张求富便麻利地跳下。挎包、摆秤,三下五除二,一个临时的茶叶收购点便在路边支棱起来。

张求富正在给茶农分享采茶技巧和要领。团结报见习记者 宿中元 摄

“求富,又来收茶啦!”“求富,早上刚采的鲜叶子,多亏有你!”……话音未落,小小的收购点已被赶来的乡亲们围了个严实。

“每斤一块五,141斤,拢共212块。现金,收好咯……” 过秤、看数、算账、递钱。现钞过手,各自欢喜。一套活儿忙完,张求富额头上已沁满了汗珠。

今年38岁的张求富是土生土长的几笔村人,骨子里透着湘西人那股子韧劲儿,像山里的老茶树,根扎得深,风吹雨打不弯腰。

十几岁外出闯荡,端过盘子,工地上也扛过水泥。二十出头,他选择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跟着父辈侍弄起湘西黄金茶,还养起了蜜蜂,日子仿佛铺满了阳光。

无论早晚,只要有茶农卖茶,张求富都会赶来收茶。团结报见习记者 宿中元 摄

然而,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

28岁那年,为了引回逃散的蜂群,他爬上高高的树梢,脚下一滑,从7米高处重重摔下。左腿“咔”地一声脆响,剧痛让他眼前发黑,一个念头却异常清晰:今年的收成,怕是要泡汤了。

家里,年过六旬的母亲已干不动重活,孩子等着交学费。拿不出钱,张求富只能在家用草药硬扛。

腿伤未愈,生计却不能停。在家休养的那一年,他尝尽了绝境的滋味,也刻骨铭心地明白了那句老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没能力没本事,人站着都像矮一截,不硬气。”“求富求富,不能一辈子过穷日子”苦涩的自语,像坚硬的种子,埋进了他心里。

转机出现在2018年。在州、市残联的帮扶下,张求富参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申请到5万元创业资金。他攥紧这希望的火种,创办了小型中蜂养殖场,大胆养起100余桶蜜蜂。

养蜂就是追着花儿跑。山坳里的野花散漫开放,张求富每天凌晨起身,一年里多次搬迁蜂箱,只为寻找最好的蜜源。汗水浇灌出甜蜜,那一年,卖蜂蜜赚的8万块钱,成了他攥在手心滚烫的第一桶金。

机遇再次垂青奋斗者。随着吉首市大力推广湘西黄金茶种植,2019年8月,张求富成立“吉首市求富种养专业合作社”。他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流转周边村落残疾人和困难户的土地140余亩,一心扑在湘西黄金茶种植上。

2023年,茶园开始回馈汗水,产生效益。如今,在自身努力和州、市残联等相关部门的助力下,他建起了400余平方米的标准茶叶加工厂房,年产值突破百万元,成了响当当的茶叶种植大户。

张求富正在对收来的茶叶进行处理。团结报见习记者 宿中元 摄

求富真的富了。但站起来的他没有忘记来时的路,更没有忘记那些仍在泥泞中跋涉的乡亲。

每年春茶采摘季,他四处奔走,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找销路;酷暑难耐的夏天,为了让种茶的乡亲们多点收入,他坚持驾驶那辆小面包车,钻进茶山深处,收购鲜叶;秋冬农闲,他便将自己的培管技术倾囊相授。

若有生活困难者或残疾人想跟着他发展茶叶,他也毫不藏私,将自己的“生意经”一一道来。用工方面,他优先考虑弱势群体,每年累计带动40余人就业,其中残疾人就占了30多位。

50岁的向功翠有听力障碍,这些年跟着张求富种了10余亩湘西黄金茶,平时还在合作社做些茶叶培管工作,在张求富的带动下,日子越过越红火。

盛夏的日头很烈,满山茶树却愈发挺拔青翠。远远望去,张求富的身影已融入这片无垠的绿意——他,终是活成了扎根大地、奉献芬芳的茶树模样。(吴宜芝 麻智嫣 杨意红)

记者手记:

山峦叠翠,茶海生涛。张求富如一株倔强的茶树,深扎于湘西。断腿之痛,未曾折断其脊梁;穷困之迫,反催生向上之力。他以茶为杖,撑起自身,更撑起一方乡亲的希望。他终将自己站成了一棵顶天立地的茶树——根植乡土,叶荫他人,将生命的坚韧与丰饶,无声地馈予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