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格日勒 把马鬃缝进画里

格日勒,1944年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肢体四级残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内蒙古自治区级传承人,致力于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保护与传承,带动残疾人就业,先后获得“北疆工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01 色彩绘就“苍天般的阿拉善”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是内蒙古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阿拉善”一词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山川水色与沙漠风光壮丽交织,贺兰山的苍翠、居延海的碧蓝、胡杨林的金黄,每一种颜色,都构成了阿拉善人的审美风格与文化信仰。1944年,格日勒便出生在这里。

格日勒原本是一名阿拉善左旗农牧局的干部,1984年,因工作需要在一次下乡途中遭遇车祸,导致肢体受伤、颅内出血,辗转银川、兰州、北京等地治疗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事后被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在重大人生事故面前,格日勒没有被击垮,而是坚持每天早起锻炼3个小时左右,通过多年康复训练,她的残疾级别已从三级下降为四级。

1991年,格日勒从农牧局办理了病退手续,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闲不住的她想起爷爷、母亲传授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制作工艺,便开始钻研这门手艺。

唐卡系藏文音译,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方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也称蒙古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最早起源于阿拉善左旗的朝格图呼热寺(今阿拉善左旗昭化寺)。

相传,朝格图呼热寺的喇嘛制作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风格独特,画面生动,享誉阿拉善地区的各大寺庙,至今已流传了近三百年,这种唐卡技艺一般由当时的寺庙喇嘛作为独门技艺而掌握,并传承给后人。

格日勒的爷爷西日布乔德日1930年成为昭化寺的大喇嘛,顺理成章地掌握了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制作工艺。西日布乔德日把技艺传给了格日勒的母亲吉日格勒,母亲又将技艺传授给了格日勒。

简单来说,马鬃绕线所用的马鬃取自马前颈骨上的鬃毛,经过反复冲洗,用柏叶三次熏净,挂七天祈福,再用3、6、9、13、16、19、21等吉祥数字的马鬃为芯,缠绕各种颜色的丝绸,才能制作出合格的马鬃绕线。而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则是在传统唐卡制作中,将马鬃绕线缝制在丝面图画的边缘,增加图案的立体感,也让唐卡不变形、不生虫,经久耐用。

之所以选择马鬃,是因为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千百年来,以马代步,骑马放牧、迁徙,在蒙古族的传统观念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生活上的伙伴,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把马鬃加入佛教神圣的唐卡制作当中,寄托着蒙古人对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希望马的种族不断生息繁衍。

为了让这门技艺焕发新光彩,从2000年起,格日勒多次到蒙古国、西藏、青海等地考察学习,集众家之长,经过多次对比和考证后,她将马鬃绕线工艺和丝绣工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和丰富了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工艺技术水平。

在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传习所内,自治区级传承人斯琴高娃正在缝制唐卡中。目前,格日勒的传习所已吸纳了30多人就业,招收100多名学徒,免费为700多名农牧民培训技艺,带动他们就业。

02 一针一线皆是匠心

图样设计、剪裁、贴布、绕线、堆制、缝制……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绘画艺术和织绣艺术的结合体,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一般需要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先是画图,后将各色的上等丝绸、彩缎等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按其颜色和顺序先后粘压、高温定型,色彩讲究从浓到淡,依次粘堆;再用丝线将每一块独立的图案紧密缝合后进行上色;最后,用马鬃绕线对人物的五官、毛发、服饰、配饰以及吉祥物和图画边缘进行勾勒和装饰,一幅大型的精美唐卡,有时候需要好几个人用上好几年时间才能完成。

“我一直喜欢唐卡,从农牧局退休后,起初在孩子们的衣服上制作唐卡,后来大家看着挺好,就跟几个亲戚一起做。直到2015年,我想把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就把远在国外生活的小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子一起叫回国,将孙子送到蒙古族学校上学,和小儿子、儿媳注册了阿拉善左旗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格日勒说道。

为了让更多残疾人学到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自2015年起,格日勒每年都开办马鬃绕线制作技艺培训班,并在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苏木相当于乡镇)、巴润别立镇、吉兰泰镇等地设立培训基地,为农牧民、残疾人等做免费培训,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学习传统工艺。

2018年,在阿拉善左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一所博物馆450平方米、制作室200平方米、培训基地300平方米,总共950平方米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传习所于年底建成,自开馆以来免费接待了6万多人次,在丰富当地文化旅游内涵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在这几年的培训班中,最让格日勒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来自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傲敦格日勒嘎查(嘎查相当于行政村)的女孩杨燕。她今年22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牧区生活,由于听力障碍一级残疾,长期处于封闭环境,很少与社会接触,导致性格内向。

“当初她刚来的时候,看完作品还哭鼻子,觉得自己学不会。我和这里很多学生共同鼓励她、教她。现在她做得挺好,还很自信。”格日勒说,去年疫情期间,杨燕和传习所里的其他11名工匠一起,历时一个月完成了《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这是杨燕最得意的作品。格日勒的儿子布和说:“她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正式员工,每个月我们都会给她发放工资。”

娜仁其其格是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的牧民,在学习唐卡制作技艺前,她家靠放牧为生。2015年,娜仁其其格响应政策,放下羊鞭进城生活,听说格日勒开办了免费培训班,便主动找上门开始学习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制作。“既能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技艺,还能挣钱贴补家用,一举两得啊。”娜仁其其格笑着说。

在格日勒的众多徒弟中,斯琴高娃是深得真传的一个。目前,她已经和格日勒一样,成为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自治区级传承人,平日里她经常和师父一起给培训班的学员们上课。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色彩明亮,立体感强且不褪色,多以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为题材,将蒙古民族特有的手工技艺与绘画方法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03 让非遗传统技艺“新”起来

在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博物馆内,陈列着阿拉善历代亲王画像系列、《蒙古秘史》故事系列、佛像系列、民间传说系列等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凝结着格日勒及其徒弟们的心血。

在过去很多年间,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制作技艺无人问津,只有格日勒等少数几个人将这项技艺应用在衣物、门帘的装饰上,才把这个传统技艺保留了下来。

“我曾经非常担忧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制作技艺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但令人欣慰的是,这项艺术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重新活了过来。”格日勒说。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原本只限于描绘宗教主题,为了将其推向市场,工匠们大胆创新,在作品中融入了新的元素,作品题材也开始丰富多彩起来,制作出了《梅兰竹菊》《草原美景》等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2021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格日勒的《56个民族大团结》唐卡作品代表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京现场展示,受到格外瞩目。近年来,随着国风文化的兴起,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经过多年努力,格日勒取得了不菲成绩,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刺绣大师、自治区民族服饰工艺大师、北疆工匠等,并获得内蒙古最美绣娘、全国薪火相传助力扶贫杰出贡献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2021年5月,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给了格日勒更大的信心和干劲儿,“我的根在阿拉善,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工艺教给广大的阿拉善人民,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这样不仅能增加一项收入,也能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格日勒说,按照中国传统的虚岁,她已经80岁了,但还有很多想法,除了创作新的唐卡作品,展现蒙古人的过去和未来,她还有一颗热心公益的心。目前,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传习所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她打算继续免费举办马鬃绕线技艺培训班,让更多的残疾人、农牧民通过学习掌握马鬃绕线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妇女就业增收的能力。

如今,在格日勒和徒弟们的带动下,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已成为阿拉善地区响亮的文化名片,“只要有人学,我就愿意教下去。”格日勒说,她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