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地方残联动态

榜样的力量·宁夏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事迹系列宣传报道

近年来,宁夏残联聚焦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帮扶机制,促进残疾人实现较高质量较为充分就业。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特色鲜明、事迹突出感人、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残疾人和就业创业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细微处彰显出力量,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为发挥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就业工作部在全区收集整理出20名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即日起,在自治区残联官网、微信公众号分批推出“榜样的力量·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事迹系列宣传报道,全方位展示我区残疾人勇于在挫折中前行、敢于在逆境中奋起的拼搏精神,激发更多残疾人以奋斗演绎精彩人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案例一

杨向忠:以手为眼,“按”出希望之光

杨向忠12岁那年,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脑外伤引发脑积水,造成颅内压增高,并压迫到视神经,最终造成突然失明。这一变故如同晴天霹雳,让杨向忠和家人陷入了悲痛之中。

原本性格活泼的杨向忠变得孤僻暴躁,每日在家无所事事,他很多次想过自杀。“以前,每次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山上放羊,追赶着羊群,坐在山上眺望着远方,而这美好的一切却只能定格在12岁那年。”杨向忠说。

2000年,在机缘巧合下,杨向忠报名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盲人按摩培训班。由于视力受限,他无法直观地学习,只能依靠触觉和记忆力来感知穴位和手法,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辛苦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同年9月,他成功考上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专攻针灸推拿专业。2004年毕业后,他在西安、北京盲人按摩诊所继续深造。

2006年,按摩技艺日益精进的杨向忠产生了创业的念头,在残联的扶持下,他申请到了3.6万元的创业帮扶资金,租下一间70多平方米的店面,购置了必要的按摩辅助器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创业初期,进店的顾客寥寥无几,杨向忠和爱人姜淑娟每天清晨5点就去早市摆摊按摩,风雨无阻。两年的坚持,收获了众多顾客的认可,虽然店铺不大,但总是门庭若市,每月收入    稳定在7000元至8000元左右。在他的指导带动下,有11位盲人也相继开店,走了创业道路。杨向忠感慨地说:“虽然失去了光明,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我们盲人和健全人一样实现了自身价值,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走上幸福地人生旅程。”

在追梦的路上,杨向忠的脚步从未停歇。2009年,他又考取了医疗按摩初级师资格证,凭借20多年的积累和临床经验,成功治疗了多种疑难杂症。齐女士被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这一病症引起她腰痛以及坐骨神经痛,经推荐她找到了杨向忠。“杨老师很有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按摩手法独到。我按摩3次后,腿疼症状减轻了,也能大幅度弯腰了,我又办理了会员,后面有时间就来按摩。”齐女士对杨向忠的按摩技法赞不绝口。

案例二

马春霞: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让马春霞失去了右手的一节手指。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她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康复期,那段日子里,她一度陷入迷茫。

凭着内心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渴望,马春霞成功应聘到吴忠市红山河食品有限公司。由于手指的残疾,她无法像其他同事那样轻松完成工作,但她没有退缩,坚定的选择了比别人更早到岗、更晚下班,用时间和汗水弥补身体上的不足。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她从不畏惧,总是耐心地研究,反复练习,逐渐成长为技术能手。她的坚持和专注,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她不停穿梭的身影,也成为车间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业余时间,马春霞主动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她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她的进步,同事们有目共睹,她的精神,更是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马春霞积极参加公司创新活动,提出一系列改进生产流程的建议,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公司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她常说:“残疾不是障碍,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马春霞的故事在企业中广为流传,也成为了企业的一面旗帜。凭借出色的表现,她先后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模范奖章、自治区五一劳动模范称号。在荣誉面前,马春霞始终保持谦逊。她深知,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家人、同事和社会的关爱。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回报这份沉甸甸的爱。她的家庭,也因为她的坚韧和乐观,变得更加和谐和幸福。她激动地说:“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残疾人的鼓励,只要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就能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她的故事,是一首生命赞歌,也是对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

案例三

吕恒伟:寸草也报三春晖

当帅气的吕恒伟走进店里时,一道斜阳正射进来,可芯水果蔬菜商行里立即洒满阳光,暖意洋洋。

说起自己的身体,吕恒伟的眼神里透着难过。“当时还小,才十几岁,就得了病,先是腿有点疼,结果治来治去,腰椎又出了问题。前后接受过几次手术,也没效果。残疾带来的是别人异样的目光,那种无意识的伤害会给你的内心蒙上一层黑雾。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书读到高二,各种原因就跟不上了。虽然读了中专,但因为干不了重活,打工处处碰壁。那段日子,绝望到了极点,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感觉前途一片迷茫。”

命运在带来不幸的同时,也会带来幸运。对于吕恒伟而言,幸运的是有着深爱他的父母。提起他们,吕恒伟的眼里泛起了泪光。“生活的磨砺会让人迅速成长。我身体出问题后,父母的压力更大。他们对我的确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无条件的关爱,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关心外,还时常用亲身经历告诉我,只要肯努力,残疾人活得也不比别人差。我暗下决心为了父母,也不能选择‘躺平’,我才30多岁,不可能靠父母一辈子,也不能靠低保过日子,这样一想,就坚强了起来。”谈及自己的心路历程,他感慨万千。

“在创业过程中,残联的帮助特别大,比如这个烟草证,我自己办不下来,是残联的同志跑了好多次,才给办下来的。”在各种政策帮扶下,吕恒伟将店开了起来,带着一份责任和决心,不仅有能力赚钱养家,还想方设法经营好六口之家。由于勤奋肯吃苦,他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当他将第一份收入交到母亲手里时,母亲哭了,因为她知道这份收入得来的不易。

谈及未来,他依旧很低调务实,“作为儿子,能孝敬父母,养活家人,就很知足。当然,还是有遗憾存在的,因为身体原因,许多梦想都无法实现了,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身心健康最重要。我的孩子以后只要健康快乐,有自己的事情做,上养老下养小就可以了。作为父亲,重要的是传递自立自强的信念。凭着自立自强的精神,我已经走过了昨天和今天,还要靠这种精神继续走向明天,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案例四

罗娜:不负青春不负心

走进贺兰山西路街道产学研多肉种植基地大棚,一盆盆多肉植物摆放整齐,有的圆润可爱、有的细长优雅,上万个品种形态各异,却同样散发着生机勃勃的气息。

“这是熊童子,叶片饱满,边缘带着一抹红晕,像是熊掌上的小肉垫。”“这盆是玉露,晶莹剔透,如同宝石般璀璨。还有小巧的生石花,形状奇特,色彩斑斓。”33岁的罗娜面前摆满多肉植物,在镜头前“滔滔不绝”地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一小时的直播吸引了上千人次在线观看,收获百余份订单。

2018年,罗娜因病致残,但生活还得继续,出行不便的她迫切需要在家门口找一份能够自力更生的工作。多年来,罗娜尝试了不同工作,但每项工作都干不长久。“焦虑、烦闷是当时生活的写照。”罗娜感慨的说。

2021年,西夏区芦花苑社区党支部引入一家多肉种植企业,企业免费提供多肉植物,居民领回家种植,长大后企业回收并向居民支付费用。罗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培训,学着照顾多肉,多久浇一次水、放在哪能保证全日照、怎么摘取病枝、怎样二次繁育……罗娜的多肉种植技艺日渐精进。

2022年,西夏区残联、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为罗娜推荐了黑枸杞分包装盒居家制作就业项目,每天有90元的稳定收入。2023年,西夏区人社部门在贺兰山西路街道建立的就业创业服务站“箱包生产幸福就业车间”正式招工运营,罗娜如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工资收入3000元。“这些工作上手很快!”她骄傲地说。

2024年,罗娜参加了“忘忧草”西夏区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暨贺兰山西路街道产学研多肉种植基地的多肉植物种植养护培训,学习了网络直播技能,正式踏上了直播销售的道路,开启了直播带货多肉植物的事业。每天上午来基地直播1小时,短短两个月,罗娜的销售额已经稳定在每天800元~1800元左右,成为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明星带货主播。“现在有很多人认可我,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机遇,不负青春不负心,活出了自己的风采。”罗娜正如这些多肉植物一样,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