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地方残联动态

此心安处是吾“家”——湖南娄底新化县积极落实省重点民生实事为残疾人打造可感可及的幸福家园

清晨的阳光洒落走廊,肢体二级残疾的李大姐正熟练地操纵电动轮椅。“现在走廊宽敞多了,转弯再也不用叫人帮忙了!”她笑着指了指崭新的无障碍通道,“最让我安心的是卫生间,全部做了无障碍设计,再也不用担心会摔倒了。” 辅助性就业工坊手工室内,曾小燕(化名)的手指灵活地钩织着一朵玫瑰,花瓣在她指尖层层绽放。“这里的采光特别好,做多久手工都不伤眼睛。”她抬头望向窗外,下午的阳光正好洒满整个房间,“在这里创作,心情都变得明亮了。” 9月4日,湖南娄底新化县温馨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入驻新址——新化县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这座总投资达6730万元、总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是湖南省县级层面规模领先、功能健全的残疾人关爱服务枢纽。它不仅承载着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医疗、就业培训等多重功能,更标志着新化县残疾人事业从“保基本”到“优服务”、从“分散帮扶”到“体系赋能”的重大跨越。它的投入使用,真正让“残有所养、残有所医、残有所乐、残有所为、残有所康”从愿景照进现实,成为新化县落实湖南省重点民生实事、推动残疾人托养工作可感可及的生动实践。

体系布局,打造“一站式”服务新高地

新化县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其背后是新化县委、县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和长远谋划,更是新化县残联积极推动省重点民生实事落地、破解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难题的关键举措。

中心整合托养、医疗、康复、就业、培训等核心服务,将设置重度残疾人托养和集中照护床位200张,残疾儿童康复区3200平方米,医养结合床位700张,并配套辅助性就业、创业孵化、文体活动等多元空间。这种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集成模式,有效解决了以往服务碎片化、资源分散的问题,实现了“中心之内,需求有解”。

作为首个入驻并投入运营的项目,肢体二级残疾人、县肢残人协会主席、新化县温馨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负责人曹飞感慨道:“过去我们场地有限,很多想开展的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新中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硬件支持和资源平台,让我们能真正放开手脚,为残疾人提供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服务。”

县残联理事长杨自康介绍,中心采取“民办公助”模式运营,引入湖南温馨智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灵活机制,而政府则在政策、资金和监督上予以保障,共同推动残疾人服务提质增效。

精准照护,从“生存”到“生活”的暖心蜕变

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方。对于许多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而言,专业的集中照护不仅是减轻家庭负担的“喘息”之机,更是残疾人重拾生命尊严、开启新生活的希望之门。

新化县积极落实《湖南省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实施方案(暂行)》,县残联第一时间联合县民政局制定县级方案,并深入乡镇、村(社区)开展政策宣传和需求摸底。同时,联合新化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创新推出“重残照护+公益慈善”项目,通过每人每月100—500元的照护费用额外慈善补贴,直接减轻低保家庭的经济压力。项目首批资助20人,采取“先自费再资助”、按季度通过“一卡通”发放的方式,确保了资金使用的精准透明。

政策的春风,吹暖了一个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奉家镇的杨宇(化名)是一名肢体一级残疾人,他已入住新化县阳光家园托养中心,成为全县首批享受集中照护政策的受益人之一,实现了新化县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零的突破”。

而对于早已享受到托养服务的人来说,改变是真切可感的。游家镇的邹小孝(化名),因意外导致二级肢残、下半身瘫痪,妻子离异,家中还有两个孩子,生活一度陷入绝境。2024年10月,他入住新化县温馨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后,不仅得到了悉心的生活照料和康复训练,还学会了钩花手艺。“现在每个月能赚一千多块钱零花钱,这里吃住都好,就像家一样,心里踏实多了。”他熟练地钩织着手中的工艺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曹家镇肢体二级残疾的曾燕燕(化名)同样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新可能。在新化县温馨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勇敢地考取了驾照,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曾燕燕说,如今,她白天在中心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手工,傍晚就开车去县城东方城市广场摆摊卖花,“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一千块呢!”自力更生带来的自信,让她的眼神格外明亮。

培技赋能,从“依赖”到“自立”的尊严之路

托养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养起来”,而是要通过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残疾人的潜能,帮助他们重建生活能力,实现从社会“依赖者”到积极“参与者”的转变。

在新化县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记者看到,专业老师正在为学员们进行社会适应能力课程训练。中心根据每个人的评估情况,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训练、心理辅导、工疗、娱疗、就业实训等,并每月、每季、每半年进行动态评估更新。

25岁的涛涛是一名智力三级残疾人,刚到中心时几乎无法与人正常沟通,社会适应能力极差。经过两年多系统性的训练和鼓励,如今他已能与人自然交流,更令人欣喜的是,他还考取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备了从事推拿工作的能力。“他主动要求来这里,现在就像变了个人,能自食其力了,我们全家都看到了希望。”涛涛的家人欣慰地说。

上梅街道的芳芳是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之前常年需要丈夫在家照顾,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自2023年入住阳光家园后,丈夫得以解脱出来外出摆摊做小生意,家庭有了收入。芳芳自己也在中心学会了钩花技能,每月能有几百元收入补贴家用。“感觉自己不再是累赘,也能为家里出份力了。”她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这种“托养+康复+就业”的模式,在新化县已蔚然成风。如今,在新化县各托养机构,随处可见这样一幅生动景象:康复训练区,学员们正在认真地进行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室,钩织、洗车、手工艺制作等培训开展得热火朝天;辅助性就业工场,学员们通过劳动获得相应报酬……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创造”的人生蜕变。

多元联动,织密关爱服务“一张网”

除了集中照护,新化县还着力构建多元化、广覆盖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将关爱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新化县心连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承担着居家托养服务的重要任务。对于无法或不愿离开家庭的残疾人,家政员提供每周上门服务,内容包括保洁、采购、康复护理、情感陪伴等。枫林街道上田社区的刘小旺(化名)一家是“一户多残”,他和父亲都是肢体二级残疾,平日全靠年过七旬的老母亲艰难照料。近年来,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家庭陷入困境。居家托养服务的开展,犹如雪中送炭。“家政员每周都来,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忙买东西,有什么急事打个电话就有人来帮忙,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刘小旺感激地说。

杨自康告诉笔者,接下来,新化县残联将以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启用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机构集中照护、日间照料、社区康复、居家托养等多层次服务资源,持续深化“公益+慈善”合作模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同时,加强对定点服务机构的监督指导和绩效评估,不断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真正把省重点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办到残疾人的心坎上,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生命的尊严。

从温馨家园的喜迁新址,到关爱中心的宏伟蓝图;从邹小孝手中钩织出的希望之花,到曾燕燕方向盘上掌握的幸福之路;从机构内的专业康复,到入户时的贴心关怀……新化县用一个个扎实的举措、一个个温暖的改变,生动诠释了“可感可及”的深刻内涵,托起了残疾人群体稳稳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