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地方残联动态

海南:探索与自贸港定位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模式

近日,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蔡琼雅在《今日海南》2025年第8期撰文《探索与自贸港定位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模式》,一起来看——

图为省残联组织开展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主题党日活动图片

海南自贸港封关背景下

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文|蔡琼雅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深入实施,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在即,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将重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残疾人事业作为自贸港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需应对复杂多元的挑战。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号召,要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群众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省残联系统需前瞻性思考封关后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路径,探索与自贸港定位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模式。

自贸港建设与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自贸港建设为海南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其战略意义远超传统民生保障范畴,成为检验自贸港建设成色的重要标尺。将残疾人事业纳入自贸港发展大局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选择。

自贸港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造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而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化程度则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封关后,海南将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人员进出便利化程度也将大幅提升。这种开放环境为残疾人事业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借鉴国际先进康复模式、辅助器具研发成果和无障碍建设国际化水准,海南可快速缩小与发达地区残疾人服务的差距,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海南自贸港“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中的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目标与残疾人事业发展高度契合。封关运作后,海南可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打造全国残疾人事业创新试验区。同时,借助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定位,开发适合残疾人的特色旅游产品,将残疾人就业创业融入国际旅游消费产业链。

自贸港建设要求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而无障碍环境建设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条例》的深入实施与自贸港建设要求高度契合。封关后,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海南需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在自贸港重点园区率先打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精品工程。如此,既能提升海南国际形象,也能为残疾人共享自贸港发展成果提供保障。

图为省残联打造的海南省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街——“春天事业一条街”图片

封关后的机遇与挑战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开放格局,这一方面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了多重战略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需要科学预判和积极应对。

(一)发展机遇

国际康复资源引入机遇。封关后,海南将实现跨境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有利于引进国际先进康复技术和专业人才。借助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下称乐城先行区)的特殊政策,海南可优先引入国际领先的康复医疗设备和技术,如智能假肢、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等高端产品,大幅提升本地康复服务水平。同时,可建立国际康复人才交流机制,吸引海外康复专家来琼执业,带动和培养本土康复人才队伍。

国际残疾人组织合作机遇。海南可率先加入“全球无障碍倡议”等国际行动,打造区域性残疾人事业合作枢纽。通过举办国际残疾人论坛、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康复辅具博览会等活动,提升海南在全球残疾人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探索与北欧国家合作建立“辅助技术创新中心”,比如,与丹麦合作开展“老年残疾预防计划”,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国际残疾人事务合作品牌。

新业态就业创业机遇。封关后,海南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残疾人创造更多高端就业岗位。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国际会展等领域的发展,为残疾人从事远程客服、远程修图、数据分析、文创产品开发等知识密集型工作创造机遇。可重点培育“互联网+残疾人创业”模式,鼓励残疾人通过社交媒体、跨境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同时,依托海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支持残疾人参与黎锦、椰雕等传统工艺项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国际辅具产业发展机遇。封关后,“零关税”政策将大幅降低高端辅助器具进口成本,海南可建设全球辅助技术产品体验和交易中心。建立辅助器具国际博览展销平台,汇集全球顶尖产品,让国内残疾人不出国门即可获得世界一流的辅助技术服务。同时,可吸引国际知名辅具企业在海南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推动本地辅具产品迭代升级。

(二)风险挑战

社会保障制度衔接风险。封关后,人口流动加剧,现有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面临跨区域衔接问题。随迁残疾人的资格认定、服务接续等制度尚不完善,可能导致部分残疾人保障中断。需加快建立与其他省份残疾人社会保障衔接的机制,探索“残疾人保障随人走”的便携式服务模式。

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风险。国际高端康复资源涌入可能加剧市场分化,挤压本地普惠型服务供给。高收费国际康复机构可能吸引优质资源,而普通残疾人仍面临服务可及性问题。需建立多层次康复服务体系,在引进国际资源的同时,加强基层社区康复设施建设,确保基本康复服务全覆盖。

就业竞争加剧风险。封关后国际人才流入可能加剧就业市场竞争,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压力增大。部分岗位可能被外籍人士占据,而本地残疾人职业技能相对不足。需提前强化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提升数字技能、语言能力和国际服务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国际规则适应挑战。封关后,海南将更深融入国际治理体系,在残疾人权利保障方面需对标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等国际规则。现有政策法规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如无障碍环境建设、反歧视制度等方面亟待完善。需加快修订《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残疾人权益保障体系。

图为省残联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现场图片

图为省残联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现场图片

自贸港残疾人事业发展创新路径

面对封关机遇与挑战,海南残疾人事业需创新四大发展方略,构建具有自贸港特色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一)构建国际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封关后,海南应率先建立接轨国际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打造残疾人社会保障创新高地。重点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残疾人自贸港账户”。整合现有补贴制度,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便携式补贴模式。该账户集纳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托养补贴等多项福利,实现“一人一账户、补贴随人走”。账户资金可用于购买本地或国际康复服务,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和效用。账户管理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资金安全透明可追溯。同时,可探索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账户体系,为失能残疾人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二是创新跨境服务结算机制。在乐城先行区试点国际康复服务医保结算,降低残疾人使用国际先进康复服务的成本。建立辅助器具跨境租赁平台,通过“零关税”政策降低高端辅具使用门槛。针对封关后入境的外籍残疾人,探索建立跨境医疗保障衔接机制,为其在琼期间提供无缝衔接的康复服务保障。

三是扩大托养服务供给。实施托养机构“提质扩面”工程,在2026年达到寄宿制托养850元/月、日间照料450元/月的补贴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设现代化托养中心,引入先进管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方式参与托养设施建设,形成多元供给格局。

(二)打造开放包容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新生态

自贸港封关将重塑海南产业生态,需重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打造多元融合的就业创业新格局。

一是培育国际服务型岗位。在重点园区开发手语翻译、辅具适配师、融合教育助理等专业岗位,提升残疾人就业水平。推动国际会展、旅游服务等行业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如展会无障碍导览员、酒店无障碍服务专员等。支持国际酒店集团优先聘用本地残疾人,提供国际化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发展“数字助残经济”。利用封关后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优势,发展“AI数据标注”“云客服”等数字岗位。支持残疾人主播通过跨境直播带货,推广海南特色产品。建立“残疾人数字经济孵化基地”,为残疾人数字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鼓励平台企业定向开放API接口,支持残疾人开发无障碍应用。

三是创新融合就业模式。推广“企业(合作社)+残疾人”灵活就业模式,推动热带农业、文化创意等领域产业链向残疾人开放。在博鳌、三亚等国际交流活跃区域建设“融合就业示范区”,要求入驻企业按不低于3%的比例雇佣残疾人。设立“超比例就业奖励基金”,对残疾人就业突出的国际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表彰。

图为省残联组织开展促进残疾人就业拓展活动图片

图为省残联组织开展促进残疾人就业拓展活动图片

(三)建设无障碍自贸港标杆

无障碍环境是自贸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海南应率先建成全球领先的无障碍环境示范区。

一是制定“海南无障碍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制定高于国家要求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重点园区推行“无障碍认证”制度,打造一批无障碍精品工程。将乐城无障碍建设标准推广至全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无障碍设施从“有”向“优”转变。标准应涵盖物理环境、信息交流、服务接待等多个维度,体现自贸港特色。

二是实施“智慧无障碍”工程。利用封关后数字流动便利政策,建设全省统一的“无障碍数字地图”。集成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信息,提供多语言查询服务。推广实时字幕、AI手语翻译等信息技术,消除残疾人信息获取障碍。在政务服务、医疗急救等重点领域建立无障碍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残疾人平等获取服务。

三是推进家庭无障碍改造升级。在完成“十四五”2万户改造目标基础上,引入智能化改造方案。为重度残疾人配备智能家居系统,实现语音控制家电、紧急呼叫等功能。探索“家庭无障碍改造国际联合设计”,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提升改造品质。建立改造效果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改造实效。

(四)构建国际康复资源枢纽

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海南应着力打造辐射亚太的康复资源枢纽,提升区域康复服务能力。

一是建设国际康复创新岛。在乐城先行区设立“国际康复技术试验区”,加速国外上市康复药械的引进和使用。建立康复技术“特许引进”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国外上市康复药械免除临床试验时限要求,缩短审批时间。推动建立“国际康复医师执业特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籍康复医师在海南执业。设立国际康复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先进康复技术在本地转化应用。

二是构建“医教康融合”体系。在乐东、陵水试点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和复制“医教康”融合模式,实现康复与教育无缝衔接。支持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增加学位供给。鼓励普通学校建立“嵌入式康复站”,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提供义务教育全过程服务。推动海南大学等院校设立特殊教育学院,培养高素质康复人才。

三是发展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体系。每个市县建设1至2个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提供基础康复服务。探索“自助互助康复”模式,培育残疾人康复互助组织。建立三级医院康复科与社区康复中心结对机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海南自贸港封关不是残疾人事业的终点,而是构建更高水平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新起点。通过制度创新、开放合作和科技赋能,海南完全有能力打造全球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标杆,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可借鉴的“海南方案”。这既需要政策设计的远见卓识,也需要基层实践的创新探索,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氛围。唯有如此,自贸港的建设红利才能真正惠及每一位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目标。

图片为海南省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图片

图为海南省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