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地方残联动态

四川省乐山市强产业,这里的残疾人端稳“致富碗”

四川乐山龚沟村扶持并依托龙井沟果业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助残”为突破口,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帮扶、技术赋能、产销一体等措施,让全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了全部就业和稳定增收。

破土地流转破困局

龚沟村的残疾人家庭普遍面临土地零碎化、耕作效益低的困境。对此,龙井沟果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实施“确权明界、托管提质、反租增收”三步走战略,将分散在80户残疾家庭的195亩土地整合为连片果园。这一过程中,合作社并非简单“收地”,而是通过“确权明界”明晰每户土地权属,消除农户顾虑;通过“托管提质”实施坡改梯、土壤改良、配套滴灌喷灌设施、修建生产便道等基础工程,将贫瘠土地改造为标准化果园;通过“反租增收”模式,让残疾农户每年获得每亩400-450元的保底租金,同时优先吸纳他们参与果园管理,实现二次增收。

“以前我家3亩多地散落在山沟里,耕种困难不说,稀稀拉拉种玉米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土地交给合作社,每年租金就有1500元,还能在果园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肢体残疾社员王明(化名)算起收入账时,脸上洋溢着笑容。数据显示,经过改造的果园亩均效益提升40%,土地流转与务工收入叠加,让每户残疾家庭年均增收超万元。

建就业帮扶机制

针对残疾人群体劳动能力差异化的现实,合作社构建了“基础岗保生活、技术岗促增收”的分级就业体系,实行“一人一岗”原则:对听力障碍者,安排无需语言交流的除草、施肥等固定工种;对肢体残疾者,设计可坐姿操作的套袋、疏果岗位;对智力障碍者,开发果品分拣、包装折叠等流程化简易工序。“只要肯动手,就能有活干,有钱赚。”村残协专委易桂芬说。

为保障就业稳定性,合作社与残疾人签订不低于1年的劳务协议,明确每人每年劳务报酬不低于7500元。在农忙时节,短期务工的残疾人月收入可达2000元,长期务工者年收入可超8000元。视力残疾社员李娟(化名)坦言:“以前只能在家干着急,现在在我们合作社每天坐着做果品分拣的工作,一个月能挣2000元,心里踏实多了。”合作社还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残疾人能力变化调整岗位,确保其始终处于“适岗状态”。

育农业技术能人

技术是脱贫的“金钥匙”。村残协联合合作社量身定制了果树“种、管、收”全链条培训课程。农业专家、“土专家”组成的讲师团队,采用“理论+实操”双轨模式授课:春季讲解高接换优技术,夏季组织病虫害防治演练,秋季开展采摘与储运培训。近年来,合作社举办柑橘高接换优、苗木繁育等技术培训班10期,法律知识、残疾人素质教育等综合素质培训5期,累计培训残疾人300人次,发放资料500余份。

“以前种果树全凭经验,现在学会了科学管理,我家的柑橘产量大大提升,味道好、品质高,简直不愁卖!”通过培训掌握修剪技术的社员张强(化名),已成为合作社的技术骨干。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益,更重塑了残疾人的自信心。合作社鼓励社员参与技术改良,不断优化提升果树种植、管理方法,进一步保障其果园效益。

拓产销一体新路

为破解农产品“难卖”问题,合作社着力构建“品牌引领、渠道畅通、服务托底”的产销体系,打通“种-养-销”全链条。品牌建设塑口碑:注册“龚沟春”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有机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生态、绿色、健康”的柑橘名片。服务托底稳增收,村残协组织困难残疾人与合作社签订扶持协议,提供市场供需信息、宣传促销、风险防控等服务。每年采摘季前举办果园“开放日”,邀请采购商实地查看品质,现场签订订单。全村100余户残疾人发展种植柑橘,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农产品变现金,让残疾人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产销一体的闭环体系,既保障了产品质量,又畅通了市场渠道。“我们不仅要让残疾人‘有事做’,更要让他们‘有尊严地做’。”合作社负责人徐玉洪表示,未来计划创建残疾人创业孵化区,提供启动资金与技术支持,助力更多社员实现自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