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地方残联动态

湖南江华:用心用情破解“评残难”困局

今年以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残联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创新“互联网+残疾人服务”模式,通过集中评残、视频评残、送医评残等形式,将“上门评残”暖心服务送到残疾人村头、床头,确保符合评定条件的残疾人应评尽评,惠残政策应享尽享,打通了助残服务“最后一米”。2025年1月以来,全县新办证554人,到期换证660人。

政策推动,高效助残更省心。“上门评残”是服务残疾群众一项重要便民举措,江华残联从减程序、减跑腿、减时限、减费用等方面着力,严格执行《关于深入开展为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上门评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推动评残活动走深走实。一是集中办理+一次性告知。“上门评残”前,江华残联全面摸清预约评残人员的数量、申请残疾的类别,及时对接相关部门,建立评残台账,制定评残工作须知,确认需要上门评残人员名单。要求各乡镇根据时间安排积极做好人员组织和场地设施安排,通过微信群、电话通知、入户宣传等方式对疑似残疾人群众进行全面宣传,将评残所需材料清单、办理流程向当事人一次性告知。二是远程办理+上门服务。率先试点“湘易办”系统,全面实现办证权限下放,并提供“帮代办”服务。针对重度行动不便且有办证意愿的残疾人,乡镇将信息逐级上报到县残联,县残联会同评残医生预约好上门评残时间,将“走进来办理”转向“送服务上门”,实现残疾人“零跑路”,切实做到群众有诉求,残联有所应。将符合“跨省通办”条件的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主动纳入上门评残范围,累计为5名外省市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评残服务。三是免费办理+严格标准。全面了解每一位疑似重度残疾人的身体状况,严格对照《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国家标准进行残疾评定,做到评残程序减化但评残标准不减,确保了办证质量。2021年以来,累计为557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48次,共发放困难残疾人评定费用补贴7.5万元。

优质服务,精准评残更贴心。江华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流程,为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的残疾群众提供“一站式”评残服务。一是精准式服务。通过残疾人预约申请,组织工作人员入户等多种渠道,根据不同残疾类型,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残疾群众提供精准式个性化服务。9月1日,根据省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信息,白芒营镇沙井村监测户罗全奥疑似精神残疾人,未办理残疾人证。县残联获悉后,第一时间核实罗全奥的基本情况。当天下午,及时联系县康复医院医生开展上门评残工作,加急为其办理残疾人证。二是定制式服务。对有评残需求、残疾人比较集中的村,县残联组织评残医生、残疾人专职委员、志愿者,集中为残疾人提供人性化评残服务。残疾人专职委员认真帮助残疾人填写申请表、宣传相关惠残政策;评残专家小组详细了解评定对象的既往病史、就诊情况、日常表现等,对符合条件的评定对象进行现场评定,对未达到评定标准的则详细向家属告知原因。针对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的重度肢体残疾申请人,评残专家提供上门残疾评定服务,还为申请人提供康复及日常护理建议,帮助残疾人康复。三是跟踪式服务。县残联工作人员积极沟通解决评残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群众评残时遇到困难能够早发现、早解决、早落实。县残联办证窗口全面负责上门评残的后续工作,加快残疾人证办理工作进度,做到申请不积压、证应办尽办,确保在群众提出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办证服务。

健全机制,全面惠残更暖心。一是“以上率下”抓落实。江华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统筹卫健、民政、人社等部门优势,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把“上门评残”工作纳入第35次全国助残日“三听三问四送”活动内容,进一步凝聚全社会扶残助残合力,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由表及里”建机制。健全完善上门评残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上门评残原则、范围和补助标准。成立2个下乡评残工作小组,将16个乡镇划分为2个工作片区,制定详细的下乡评残时间安排表,明确分工、细化流程、同心发力、相互配合。今年以来,共开展上门评残志愿服务9批次,集中评残99人,上门评残73人,视频评残35人,疑似残疾人筛查准确率达到83%。三是“以点带面”强宣传。依托实用技术培训会、助残日、爱耳日等活动载体,借助各类媒体和现场发放宣传手册、“惠残政策一本通”5000余册,以及结合残疾人动态更新入户登记和残疾人家庭走访探视等工作等,积极宣传上门评残便利措施,扩大上门评残知晓率、政策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