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40号建议及办理复文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40号建议

关于进一步提高无障碍城市建设水平的建议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安全通行、便利出行的社会工作,也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早在1985年,我国便已经提出制定无障碍设施的相关构想,并于1989年颁布实施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对建设无障碍的城市道路、建筑物设施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维护了他们正常生活的权益,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譬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沈阳、青岛等大中城市的建设相对完善,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基本建成盲道、缘石坡道设施,以及网络预约、电子办事等便民服务,当中不少实践经验值得全国学习与推广。不过,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不断扩张,且受到地势空间、定位规划、公共设施、交通运作、财政成本、商业考虑等多样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在许多时候没能严谨地贯彻和执行《设计规范》的指引,不能完全满足弱势群体活动的要求,并且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仍然需要加大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建造无障碍设施创造条件。

  为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国务院制定《“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2016-2020年)》方案,提出以解决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日常出行、获取信息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并且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政策标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解决影响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日常起居、基本生活的家庭环境障碍。

  202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征程的伟大时刻,也是《“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2016-2020年)》实施情况与成效进行全面总结验收,以及为未来五年规划更多务实可行、促进人文、完善民生的目标和构想的关键一年。为此,本人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无障碍城市建设水平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优化地方总体规划设计,纳入无障碍城市建设要求,并且加强地方的督导巡查。由于建设主体的多样多元以及对社会发展速度的追求,许多城市往往忽略了弱势群体的需求,出现重建设而轻管理、重倡导而轻执行、重立法而轻执法的现象,致使无障碍环境适用度不高,呈现碎片化特点,无法形成衔接互通的系统。因此,本人建议,全面检视现行地方规划的不足,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安全通行、便利出行的需求,将无障碍城市的建设要求纳入各地总体规划和设计,逐步整改不合时宜的设计和建设,合理规划盲道的导向与连续性、提高室内外无障碍信道的密度、全面加装盲人过路音响号志,以及重点关注旅游区、景区的不良路况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并且加强各地督导巡查的力度,不断完善出行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工作。

  二、配合国家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完善信息无障碍的建设,便利弱势群体办理各项民政事务。随着我国第五代移动通信世代(5G)的来临以及进入商用阶段,不少地方已经开展和推出一站式窗口和电子政务等新颖的智能服务方式,提供人民群众极大的便利,很大程度上减省了他们往返多个政府部门办理事务所造成的困难和负担。然而,由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智慧服务建设的水平不一,且部分缺少双向沟通的渠道,致使落后地区的弱势群众参与率较低。因此,本人建议,重点关注各地的智慧服务运作情况,提升政务人员对电子政务宗旨的认知理解,适当为色盲色弱、聋哑、读写障碍等人士提供合适的使用界面,以便完善电子政务网站的无障碍建设,保障他们平等、方便、无障碍使用智慧服务的权益。

  三、配合国家教育改革,增设“无障碍”的教育课题,打好社会建设无障碍环境的共识基础。随着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趋强烈,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也更加地紧迫。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提倡,教育的目的应该更加地聚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本人认为,我国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因此,本人建议,将“无障碍”的相关课题纳入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当中,并且积极鼓励学生探讨伤健共融、关爱小区的相关课题,从教育工作当中打好社会“无障碍”的共识基础,加快推动我国全面建成无障碍城市的进程。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40号建议的答复

  吴小丽等7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无障碍城市建设水平的建议收悉,经商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网信办,现答复如下: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还有近2.5亿60岁以上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乃至全社会成员融入社会、共享物质文化成果的重要条件,是残疾人走出家门、接受康复教育、实现就业创业、充分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身价值、服务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应对老龄化、满足适老化需求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职能部门积极推进制定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规划政策及标准;中国残联高度重视无障碍事业的发展,把参与和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残疾人无障碍需求,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在党和政府重视、各职能部门推动、社会各界支持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持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实施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 50642-2011),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目前正在组织编制《无障碍通用规范》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加强对无障碍从设计到运营维护全链条管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GB/T37668-2019),指导制定《信息无障碍 视障者互联网信息服务辅助系统技术要求》《移动通信终端无障碍测试方法》《应用软件无障碍技术要求》《应用软件无障碍测试方法》等通信行业标准,为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引。

  二是不断出台公共服务领域无障碍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残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工作的通知》(建标〔2018〕114号),首次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延伸到村镇、社区,满足残疾人无障碍基本需求。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残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建科规〔2020〕7号),切实提升城市居住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联研究出台《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信管〔2020〕146号),对于补齐信息普惠短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包括广大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示范带动全社会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和实现小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消费的指导意见》(残联发〔2017〕77号),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消费提供优惠和支持措施。中央网信办与中国残联印发《关于加强网站无障碍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残联发〔2016〕8号),积极推进网站无障碍服务能力建设。中央网信办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建立21部门参加的网络扶贫部际协调机制,从完善残疾人数据共享、加强面向残疾人的信息服务、加大面向残疾人的就业帮扶和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突出做好贫困残疾人群体网络帮扶。

  三是加大力度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中国残联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国家宣传工作大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 年》,详述无障碍环境建设成就,指出残疾人个人行动和社会参与能力得到提升;发表《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个人行动能力”列为单独章节进行介绍;发表《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写入中国政务信息无障碍行动成果。

  教育部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学生考察身边的无障碍设施,提出改进建议。中国残联推进东南大学、南京特教师范学院建立“无障碍联合重点实验室”和“无障碍管理学院”。中国盲协支持兰州大学建立信息无障碍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聋协与北京联合大学、科大讯飞合作筹建“听见信息无障碍研发与应用联合实验室”。

  中国残联加大无障碍理念和文化传播力度,每年举办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暨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活动;参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方案和成就的世界影响力;出版首部《国家无障碍战略研究与应用丛书》,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文章,组织国家级媒体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宣传推介会,深入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关心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成为公民自觉行动。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和中国残联等相关部门将继续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顶层设计。中国残联与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立法进程,配合相关部门组建专家团队系统梳理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标准、法规和规范,开展课题研究,为推进立法提供专家智力、技术支持。科学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推进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

  二是推动各项无障碍公共服务政策的落地实施。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进发布《无障碍通用规范》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系统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联做好《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宣传贯彻和落实,通过记分管理、社会责任考核等方式引导和推动互联网信息无障碍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中央网信办完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等各类电子政府网站“互联网+政务服务”无障碍服务能力建设,方便弱势群体网上办事。教育部推进建立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开设无障碍环境建设课程,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增加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内容等。

  三是继续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残联等部门继续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工作,完善创建无障碍环境工作标准,推进地方健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保障和技术支撑责任,促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在配合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中国残联充分发挥残联组织的职能作用,指导地方残联组织肢体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人等专门协会和残疾人代表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调研体验,了解无障碍建设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反映诉求,切实配合提高无障碍建设运行维护水平,更好发挥效能。

  衷心感谢你们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