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780号建议及办理复文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780号建议

关于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福祉领域“多方共赴”模式的建议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们欣喜的看到,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关怀,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教育、就业的机会。特别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进入蓄势赋能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我们在推动残疾人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如何科学确立科技创新服务人民的目标,坚持科技惠民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确保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市场效率为驱动的技术变革真正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何让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能够真正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及延伸,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出幸福感,用出自豪感。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和公益事业的实践者,通过在山东开展科技创新助推民生福祉的公益实践,深刻体会到实现残疾人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但需要科技创新,还必须结合民生福祉模式不断创新。

在山东,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公益探索,通过脑瘫儿童专项救助,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共赴”理念打造的省市县三级残联“财政资金”、省市慈善总会“慈善基金”、国资委牵头国有企业共建“信托基金”的“多方共赴”模式,全国1300多名脑病儿童得到免费救助,形成了山东脑瘫儿童救助事业的“山东模式”。现就自主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领域提出“多方共赴”模式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对残疾人健康产业进行战略布局,鼓励各地探索创新,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行业指导、信息共享和资金帮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换能力。一是对初创期国产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给予政策支持,助力其加速实现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国产化的进程的创新速度。二是有关政府部门能够更多的与相关研发和临床应用企业和组织进行合作并给与支持,加速扩大自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及产品临床应用创新数量。三是加强国产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品牌建设,鼓励临床推广应用,在同等应用效果基础上鼓励优先考虑国产化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使用,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效率。

二、鼓励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牵头助残帮扶工作,带动社会企业和组织等慈善资源广泛参与公益慈善救助。一是在政府层面推动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的落地,建议政府特别是残联、民政等相关部门,在行业指导、信息共享和资金帮扶等方面持续提供支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赋能民生福祉,将科技助残融入残疾儿童生活中的更多场景和更多领域,减轻弱势群体家庭负担。聚焦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多方共赴”模式创新,依托残联、民政等部门打造更为精准的“小而美”助残帮扶项目,全力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倡导国有企业主动担当作为,以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民生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推出更多创新成果惠及百姓,赋能国资国企履行社会责任,以科技创新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企业社会责任引领科技创新使命担当。三是在公益慈善领域持续打造助残公益慈善平台,创新公益慈善基金募集和救助模式。围绕残疾人在疾病预防、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及残疾人家庭在长期照料养护、亲友就业、收入能力等方面的现实困难,构建以残疾人家庭为核心的多元福利供给和公益慈善帮扶体系,采取政府扶助救济和公益慈善救助相结合措施,对残疾人家庭的经济困境、医疗康复困境、抚幼和养老的照料困境以及教育困境等提供经济支持,同时从丰富和提升残疾人文化生活特别是残疾儿童艺术教育层面,加强残疾儿童艺术水平的提升和鼓励方式,让残疾人、残疾儿童身体健康提升的基础上,满足和改善残疾人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需求,让残疾人“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成色,“安全感”更有保障。

此外,在“多方共赴”模式下,一方面从支持民生福祉和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全局出发、更有效的配置政府、慈善和互助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指导和支持,规避民生福祉领域发展中的风险,在我国后疫情时代面临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持续快速增长的民生福祉与生活需求,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而又保持长期稳定。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780号建议的答复

王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福祉领域“多方共赴”模式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务院国资委,现答复如下: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促进科技创新服务残疾人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对“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专节部署。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助残工作,将残疾人康复、辅助技术、残疾预防等领域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予以支持。中国残联积极推动科技助残工作,助力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科技服务与赋能残疾人。指导有关直属单位围绕“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等重点专项,针对肢体、视力、听力、精神等类别残疾人健康和服务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在服务残疾人和赋能残疾人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是广泛联结各方科创力量,推进科技助残深入协作。在开展科研过程中,积极联系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助残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就吸引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单位共82家参与到残疾人领域科技创新中来。2024年5月,中国残联与北京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2024-2034年),全面加强人文襄残、科技助残、人才扶残等各领域合作;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通用人工智能助残联合实验室;通过推动助残科技协同创新、加强助残科技研发应用,为增进残疾人福祉注入新动能。

三是充分发挥残联组织联系服务优势,了解反映残疾人科技助残需求。2024年,先后与中国盲协、中国精协、中国聋协举办科技助残“邀访•倾听”专场座谈会,邀请各类别的残疾人代表、残疾人亲友代表、助残企业和机构代表、有关专家,围绕“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出行与生活”、“促进应用科技手段帮助残疾人群体获得康复、就业、托养等更多服务”等议题等反映科技需求、提出工作建议。聚焦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差异化科技需求,注重分类别听取意见建议,使科技助残工作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切实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

四是加大科技助残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氛围。2024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中国残联等15个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聚焦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创新成果支撑残疾人工作领域应用场景提供更多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全国助残日期间,浙江省举办了长三角康复辅具创意创新大赛和残疾人未来科技运动会,北京、吉林、甘肃、四川、西藏等地都举办了科技助残活动,发布了科技助残成果,引发了广泛社会反响。

五是持续推进康复大学建设,培养高水平康复科研人才。2015年,为回应广大残疾人对高质量康复服务的迫切需求,中国残联提出建设康复大学,培养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在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康复大学建设先后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予以部署,明确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负责主办,教育部、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国家部门和青岛市共同支持建设。2024年6月22日,康复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在青岛举行,康复大学正式揭牌成立。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将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前沿交叉,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技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推动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您在建议中谈到的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共赴”为理念,由残联、慈善总会、国有企业共同参与的脑瘫儿童专项救助经验,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国务院国资委表示,近年来积极开展科技助残相关探索,2022年起组织开展“让生命听见声音——中央企业公益助残活动”,发挥有关中央企业在人工耳蜗领域专业技术优势,整合中央企业公益慈善资源,积极救助家庭困难的重度听障患者。截至2023年底,已有22家中央企业参与,共投入无偿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救助听障患者506人。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残联组织定位,深入了解、掌握残疾人需求,做好助残科技创新供需对接,努力发挥需求对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将充分发挥残联组织优势,畅通科技助残渠道,为科技创新成果在残疾人工作领域应用创建更多场景、提供更多支持;将进一步融入大局、联动各方,积极推动科技助残纳入国家和各地科技计划,携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力量,共同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将结合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进一步密切与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单位的沟通合作,推动完善残疾人多元福利供给和公益慈善帮扶体系,织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民生保障网,切实提高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衷心感谢您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