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347号提案及办理复文

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347号提案

关于在艺术领域加强对残障群体的社会关怀,改善残障艺术人才就业环境的提案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近8600万,占总人口的6.34%。在《“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

近年来,残障群体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等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但就艺术领域而言,仍然存在着关注度不够、行业发展不足、保障不均衡、人才就业不畅等问题。因此,亟需从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着手,解决残障群体最迫切、最具体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对残障群体自身文化生态的深入研究,充分理解残障群体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需求,积极开展残障艺术人才的展示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促进多样化、多领域、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推广活动,从而加强社会公众对艺术领域残障群体及其创作的了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鼓励残障群体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彰显起文化的独特价值。

积极探索艺术行业中与残障群体特点相适配的多元职业发展方向。如开展工艺美术、冰雕、书画装裱与修复等专业技能培训,并匹配实习岗位。促进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与残障群体相匹配的岗位开发,如特殊群体观众服务等,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实现群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同时,公共文化机构还可以通过与残障群体艺术协会、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艺术领域残障群体事业的发展。

考虑到各地发展的不均衡性、艺术领域残障从业者问题的复杂性,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需要因地制宜,形成“一地一策”的模式。在深入调研和了解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与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形成结合,联动艺术文化产业资源,从实际出发,提供个性化、常态化、普及化的政策帮扶。在确保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同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残障群体的扶植工作。

总之,对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的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短期的帮扶和救助上,必须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残障群体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艺术发展环境,为实现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的全面发展和加强残障群体社会融入作出贡献。

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347号提案的答复

吴洪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艺术领域加强对残障群体的社会关怀,改善残障艺术人才就业环境的提案》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广大残疾人心怀对美的向往,坚持对美的追求,致力于美的创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谱写了一个个感人故事,取得了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残疾人文化建设是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残疾人施展才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感谢您对艺术领域残疾人群体的高度关心关注,您在提案中提出的推动残疾人文化艺术展示交流、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活动、探索残疾人在文化艺术行业多元职业发展等建议,也正是我们工作所努力的方向。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拓宽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在文化艺术、心理卫生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就业渠道”、“支持手工制作等残疾妇女就业创业项目,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特殊艺术,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近年来,中国残联积极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促进残疾人文化艺术展示交流,支持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建设

2021年,中国残联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各级残疾人艺术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公益演出;扶持各类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建设,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举办国际特殊艺术交流活动,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促进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推动残疾人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残联持续打造“全国残疾人文化周”、“共享芬芳·共铸美好”等残疾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知名品牌,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活动,为基层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为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展示的舞台,向全社会宣传残疾人文化艺术魅力;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组织残疾人艺术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活动时间为4月中旬至11月底,由各级残联、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文艺比赛等活动,获得了广大残疾人的热烈反响。2024年“共享芬芳·共铸美好”残疾人文化活动由中国残联指导在广西举办“仁美书画展”,展示了60幅全国知名残疾人和健全人书画家的书画作品,体现了残健融合的艺术魅力;在山东举办“全国残疾人文创邀请展”,展示了木雕、刻瓷、泥塑、剪纸等来自全国26个省份52家机构(单位)的29大类3600余件残疾人特色文创作品,助力残疾人在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创业;在江西等地举办多场《我的梦》公益演出,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新时代残疾人自强自立、积极融入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

中国残联直属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残疾人艺术院团和国际知名艺术团体,深入基层、走出国门、传递友爱,向全世界展示残疾人的艺术梦想和中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了五大洲103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演出2000余场,成为祖国文化使者和残疾人事业宣传队;组建多支文艺小分队,到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到残疾人家中、特教学校、残疾人服务站慰问演出,用艺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2024年9月24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用特殊艺术传递了和平友爱理念,展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卓越成就。

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打造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水平。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歌舞晚会纳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进行专家指导、提升艺术质量。2023年,中国残联指导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精心创作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通过音乐、舞蹈和多媒体等形式,实现了特殊艺术与敦煌文化的高度融合,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赞誉。中国残联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等有关部门每4年举办一次“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汇聚残疾人特殊艺术精品,展示残疾人特殊艺术才华。2021年举办的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了239个节目,共计2400多位残疾人演员参演,涵盖声乐、器乐、舞蹈和戏曲四大类艺术。精选出的38个优秀节目以线上演出方式在中央各大主流媒体平台播出,引发全社会热烈反响。中国残联指导中国盲人协会举办3届“阿炳杯”盲人器乐独奏大赛,鼓励残疾人参与高水准艺术创作;2024年首次与网络视频平台合作,使用信息无障碍技术便利盲人选手通过网络投稿参赛,提供更大展示平台。

二、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产业就业创业,探索残疾人多元职业发展

中国残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将扶持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作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的重要抓手。2020年,中国残联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选取确定一批重点支持地区和重点非遗项目,支持设立一批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和残疾人非遗工匠工作室,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带动一批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稳定就业。”“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选取了一批有民族地方特色、有发展潜力、吸纳培训残疾人就业较多的残疾人文化创业就业机构,审批通过了170多个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扶持特殊艺术挖掘与推介项目28个、“残疾人手工艺者集善之家”15家,推动了一批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带动残疾人就业的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发展,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示范、引领和带动一大批残疾人实现文化创业就业。

2022年,中国残联会同全国妇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启动“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充分发挥非遗传承等手工制作业投资少、就业方式灵活、增收见效快的优势,选拔、扶持一批适宜残疾妇女就近就便或居家就业的手工制作企业和机构,搭建以职业院校、特教院校、手工产品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残疾人非遗培训就业基地、残疾人就业基地等为载体的残疾妇女手工技能培训网络,帮助城乡残疾妇女实现就业、提高家庭收入。该项目计划于“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打造100家“美丽工坊”龙头企业或机构,辐射带动1万名以上残疾妇女实现就业增收。2023年11月,首批55家“美丽工坊”示范机构举行了授牌揭牌仪式。2024年9月,“美丽工坊 绽放巴黎”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在法国巴黎开幕,集中展示了来自广东、山东、河北等30余家“美丽工坊”的近300件文创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友人一致好评。

三、加强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培训,激发残疾人发展潜能

2017年,中国残联会同教育部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为残疾考生参加普通高考提供盲文试卷、适当延长考试时间等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利,助力残疾人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接受高质量艺术教育。2024年,全国高等院校招收残疾学生3万余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都招收了视力残疾考生。同时,中国残联会同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单独考试招收残疾考生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措施。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在单独考试招收中为残疾考生设置了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等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和职业发展的艺术类专业,致力于培养高学历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

2022年,中国残联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印发《“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将残疾人参与文化产业技能和非遗技能作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提出精心组织中高技能人才培训,以非遗传承人、残疾人技术能手等残疾人人才为主要对象,开展中高技能人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培训,鼓励其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文化产业大赛;扩大残疾人职业培训供给,支持盲人按摩、非遗传承等类别化培训基地建设;培育残疾人特色培训品牌,扶持残疾人非遗、文创及保健(医疗)按摩等特色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发展,打造一批优秀传统工艺和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培训项目。中国残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每4年举办一次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设置美术专业类、手工业类等5类20余个比赛项目,包括竹编、插花、陶艺、剪纸、摄影艺术创作、海报设计、动画角色设计等,鼓励从事美术专业和手工业类工作的残疾人努力提升职业技能,以匠心成就梦想和未来。

中国残联与中国作协于2019年、2024年共同举办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组织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作协会员、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残疾人作家,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提升创作能力和水平。中国作协所属报刊社网以专刊专辑等形式,推出一批残疾人作家优秀作品,扩大残疾人文学创作影响力。中国残联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文学创作研修班,出版《残疾人作家作品集(2021)》,并建设“仁美文艺”微信公众号,打造残疾人作家展示交流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并与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加强沟通合作,落实您的建议,促进文化艺术领域更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开发,为残疾人参与文化产业就业创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帮扶,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成果。

衷心感谢您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