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 半月谈|网上修“盲道”,盲人也触网

 
  像在人行道修建盲道一样,在互联网上建起“盲道”,关注包括盲人在内的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正成为一些互联网产品的默认选项。

赵乘(化名)今年34岁,10年前一场意外导致他双目失明。但乐观心态让他积极适应变化,拥抱与互联网打交道的生活。如今,在电脑前,他依靠“争渡读屏”“阳光读屏”等软件,写代码、做财务,工作依旧。他还可以轻松使用苹果手机自带的读屏软件“旁白”,满足网购、出行打车、地图导航、看书、听歌等需求。

回朋友微信时,赵乘能熟练操作语音识别输入文字这项功能;屏幕画“Z”,返回上一层;还能精准转发聊天记录。在他的手机里,淘宝、微信、高德地图、微信读书、音乐播放器、滴滴打车、曹操打车等App一应俱全。他说:“这几年这些应用越来越顺畅好用。”

47岁的陈艳(化名)是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她的工作生活也因互联网发生改变。2014年,她在淘宝上线了自己的店铺。现在,她与40多位盲人一起,用调音技能创业,为上万架钢琴调音。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卜佳俊告诉半月谈记者,不少互联网公司专门设立了负责信息无障碍的部门,针对残疾人群不断开发新产品。

如以前网购,盲人读屏软件只能读取文字,如今淘宝推出了OCR读图功能,图片也可被读出来;微信多了很多快捷操作,无需再通过“定位-读屏-确认”环节;支付宝推出官方无障碍密码键盘,让视障人群便利安全地使用移动支付;高德地图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上线无障碍电梯等设施标注功能;手机QQ开发出声纹加好友、语音发红包等创新功能……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仍然存在短板。据统计,在我国数百万款移动应用中,真正开展信息无障碍建设的仅占小部分。

专家建议,建立完善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政府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残疾人群体中推广普及无障碍信息技术,引导全社会形成信息无障碍的理念。(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2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29490269599949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