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国新办举行残疾人全面小康成就和“十四五”残疾人工作主要安排发布会

image.png

国新办就残疾人全面小康成就和“十四五” 残疾人工作主要安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庞睿/摄

中国网讯(记者  吴一凡)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十四五”时期,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因素,残疾仍会多发高发。残疾人人数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关心帮助。

7月29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残疾人全面小康成就和“十四五”残疾人工作主要安排有关情况。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理事长周长奎,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宋鑫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

“‘十三五’时期,各级残联全力推动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现在完成了既定目标。7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摆脱了贫困,1180多万残疾人纳入了特困救助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了2600多万残疾人。”发布会上,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介绍道。

她表示,860万城乡持证残疾人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也达到了95%,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表示,关心关爱残疾人,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截止到2020年底,民政部累计将1076.8万困难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将107.5万残疾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实施了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累计救助残疾人和精神障碍患者15.6万多人。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共有1212.6万多的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1473.8万多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

詹成付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政部门将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持续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关注残疾人民生兜底保障;二是继续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三是继续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

帮扶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宋鑫在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城乡新增181万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覆盖面不断拓展,每年平均有40万残疾人参加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项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更加坚强地为梦想而奋斗,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宋鑫表示,客观上讲,残疾人就业难度相对较大,部分残疾人就业的质量不高的问题依旧存在。“十四五”期间,人社部将会同中国残联等部门,深入贯彻《“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努力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做到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技能提升、强化就业服务、强化权益维护这“四个强化”,从推进残疾人就业条例的修订、持续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残疾人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入手,实现多形式残疾人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较为充分、较高质量进行就业的目标。

加快康复人才培养,引领康复事业高水平、高标准发展

据从发布会上了解,世界唯一一所专为残疾人康复建设的大学——康复大学建设顺利,53万平方米的建筑大部分已经封顶,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校园建设。

张海迪说,这些年,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起了康复机构,但是缺少康复专业人才,这是紧迫的问题。虽然这些年来,一些大学设立了康复专业,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还要建立更规范、高标准的康复学科,加快培养更多人才、引领康复事业向着更高水平、更高标准去发展,使更多残疾人解脱痛苦,恢复功能,为他们融合社会创造条件。“康复大学的建设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纳入了‘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一所大学连续两次纳入国家规划,这很少见”。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十四五”时期残疾人工作的重点任务。这其中就包括,开展残疾预防、主动健康、康复等基础研究,扶持智能化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设备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建立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硕士、博士等较为完整的残疾人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增设康复治疗、康复工程技术、特殊教育、手语、盲文等相关专业,加强残疾人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建设和职称评定,加快培养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照护、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队伍。

张海迪表示,康复大学将培养康复医生、辅助器具工程师等,将为残疾人,为中国4400万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更好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生活无忧。下一步,要积极努力把学科、把职称晋升制度等工作做到好上加好,为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据悉,2020年,康复大学已经联合相关高校招收了首批26位博士研究生。

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关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全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强调,要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和便利化条件。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张海迪表示,“今天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残疾人提供更先进的辅助器具。为此,我前段时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建议,采用北斗导航系统开出频道帮助盲人提供导航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盲人出行难和生活难的问题。现在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能获得精准即时服务。希望科学技术能够为盲人带来福祉,为他们创造更便利、更高质量的生活。”

在提到作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牵头部门,民政部做了哪些工作时,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表示,精神卫生问题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从2017年10月起,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要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并在开展的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的县(市、区)内,有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的康复服务。

詹成付表示,“十四五”期间,民政部将根据已经印发的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规划,充分履行民政部门的作用,进一步使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提高生活水平,使他们的家庭能够摆脱痛苦的挣扎。

http://canjiren.china.com.cn/2021-07/29/content_41631433.html?f=pad&a=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