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疫情中的“无声战士” 用手语让8万上海听障人士“听”见新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声无息,却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帮助听障人士实时“看”懂新闻。他们就是上海疫情发布会的手语翻译员,小屏中的他们从不缺席,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助力上海8万听障人士第一时间了解疫情防控信息,向全社会传递出城市的温度。

3月22日上午,上海第130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手语翻译员郭奕敏准时出现在镜头前,以画中画的形式,为屏幕前的听障人士同步进行手语翻译。

自2020年2月22日开始,上海为疫情发布会配备手语翻译,他们就站在发言席不远处,戴着口罩,对着镜头“解说”,为听障人士提供“听见”新闻的平等机会。近日,随着发布会密度增加,手语翻译员队伍也从最早的6人增加到7人。

不同于传统小窗口,手语翻译在上海疫情发布会直播中占画面三分之一,清晰的画面和精准的翻译让这个手语“天团”收获了观众的点赞,还有网友手绘了手语翻译员的插画,表达对上海抗疫的鼓励。

上海市残联宣传文体处处长孙献忠表示,在每一场疫情发布会上增配手语翻译直播之后,广大听障人士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真实、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共同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让残疾人感受到了上海温度和人文关怀。在与听障人士交流时,他们直言,自从手语翻译占到三分之一屏幕后,看起来特别清楚,几乎没落下过一场。

很多观众或许以为,手语翻译员就像大型会议的外语同声传译一样,会提前拿到稿子,做足准备,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专业词语,都十分考验手语翻译员的临场发挥能力,在快速且密集的发言中,手语翻译从接收到传递信息还要多绕个弯。

参与发布会手语翻译的郭奕敏,在采访中提到了近期疫情防控的新词。“网格化筛查”中“网格化”三个字均有固定的打法,但按照字面意思来做手势,会让人误解为“网络表格”,所以郭奕敏又迅速加上了“分块切块”的动作,帮助听障人士理解原意。

唐文妍也是疫情发布会的首批手语翻译,当专家提及CT值、核酸扩增阈值等专业术语,唐文妍快速反应打出手势,“CT值,我就直接用手指字母拼CT,然后专家解释我再跟进”。

“发布会之前,我们也拿不到稿子”,唐文研说,每场发布会的内容都是全新的,现场翻译主要靠日常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由于疫情发布会涉及医学词汇,她每天跟进官方发布的消息,了解出席人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新冠疫情中不断涌现出新词,手语翻译团队还会经常和听障人士交流,最终协商统一打法。

上海疫情发布会手语翻译员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学校的特教老师、有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还有手语新闻节目主持人,却都因为帮助上海8万听障人士这一相同信念走到了一起。2020年疫情期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曾经协助机场和隔离点,为从国外旅游返回的听障人士担任翻译,帮助他们顺利归家。

在郭弈敏看来,手语翻译员这样一种职业的存在,能让更多的听障人士读懂我们的生活、读懂我们的城市。(总台记者 杨静 刘子仪 王殿甲 成奕霖)

https://sh.cctv.com/2022/03/23/ARTIMXvZfvOBFIziUWaSO8js2203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