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改造优化民生供给 托幼一体释放内需潜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系统化举措破解制约消费的关键,全面激活内需市场动能。《方案》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从电梯加装破解“悬空老人”难题到社区托育纾解“带娃焦虑”,创新构建全龄友好型服务生态。《方案》中的政策“组合拳”究竟该如何执行落地?又面临哪些现实问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共同探讨以民生“小切口”撬动消费“大循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地落实。

提升无障碍改造认知提高幸福可及度

“把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作为提振手段真正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说。

李迪华表示,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已经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于2023年实施。但同时,无障碍环境仍然不尽如人意,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早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八部门就曾联合发布《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这次的《方案》更是进一步清晰指出民生领域的发力重点。

“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在基层落实缓慢,第一个关键原因是认知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第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实施。”李迪华表示,直至今日,适老化改造等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跟城市绿化建设的冲突。过去几十年,人们对城市绿地数量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步行环境的安全、通畅与舒适的考虑。

城市的发展规划,并不是绿地越多越好。“空间资源有限,绿地和适老化改造势必面临资源分配的调整。”李迪华认为,城市的优先级一定是先满足居住在城市里人群生活的基本功能。“例如,适老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就是城市居民最朴实、最基本的对环境的要求。”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曾在一次会议上与李迪华进行交流:我每次带父母出门,他们总会问三个问题,“路平吗?”“有座椅吗?”“有厕所吗?”李迪华表示,老人出门关心的这三个问题是评价适老环境品质的关键。“高龄老人能够持续行走的距离大概在50—100米,行动不便的老人走20—30米就需要停下来休息。走到这个距离有一把座椅,就是对老人的呵护。建议居住小区安装的座椅间距要在30—50米左右。”李迪华举例,位于圆明园围墙与颐和园路之间的一亩园拆迁区域绿化项目,2024年正式完工并对公众开放,改造让扇面湖和一亩园“重回”圆明园。李迪华实地考察发现,该项目做到了满足高龄老人所需的三点要求,不少老人都夸赞设计到位。

李迪华呼吁,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一定不能脱离人们真实的生活需求。他表示,所谓适老化改造、无障碍改造有三个重点:畅通平整安全的步行道、供老人晒太阳和休息的充足座椅、能辅助老人进行简单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

李迪华强调,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不只是针对需求人群。“假如父母身体不好,他们因为有了一条无障碍坡道,上下就方便很多,不需要子女搀扶,子女也会因此受益。这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李迪华期待未来的适老化改造能够严格执行《方案》,适当地允许为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了适老化建设占用少量绿地,来改善步行环境、为增加座椅建设6—10平方米的“微广场”,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鼓励高校开设相关课程

“《方案》的发布首先代表了党和国家对于人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福祉越来越重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也体现出人民群众本身的迫切需求。”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无障碍设计顾问王晨认为,老年人群体正在从以前的边缘化消费群体慢慢成为更有话语权的拉动经济的消费群体。

“现在比较有话语权的老人都是来自1962年第二个婴儿潮退休的老人,他们正逐渐成为高端大额消费的主角,对于消费的整体提升是非常大的帮助。”王晨说。

《方案》中提到的整体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王晨表示最大的难点是对公共空间的挤占。老旧小区的规划当中,并没有考虑到未来居住条件和出行方式的变化,“一些楼栋的间距,包括公共空间的规划,并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所以加装电梯就会遇到影响停车位、影响人群通行等问题。很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建成的房屋位置都在市中心,如果再去动迁,成本会非常高。”王晨说,除了加装电梯之外,一些沿着楼梯内部加装的升降机也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建议设计和施工环节不要混为一谈,分开做。另外应呼吁政府部门、媒体等加强大众关于设计付费认知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聚集更多人才投入适老化和无障碍化设计的工作中。而专业的设计,最终会帮助用户节省整体费用并保证改造成果切实有效。”王晨表示。

王晨还补充,不应区别看待老年群体。“老年人只是身体上有一些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消费欲望、日常需求和大家都一样。并且,现在有很多高净值老人对于适老化改造需求迫切,市场急需与之匹配的服务和设计师人才,也鼓励更多专业院校开设居家无障碍改造课程,培养更多设计师进入这个赛道,未来的前景大有可为。”

社区“微托育”破解带娃难企业“暖心托”消除后顾之忧

《方案》强调,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和托幼一体服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场地支持和运营补助等。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鸿雁表示,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建在家门口,方便父母接送孩子、节省时间。托幼一体化方便孩子直接升入幼儿园,减少换园需要重新适应的难度;二是减轻年轻父母的经济压力。社区嵌入式托育的建设规模小,投入少,收费相对较低;三是促进了母亲的社会参与。母亲有更多的时间就业,促进职业发展,更加体现母亲的社会价值。

刘鸿雁表示,对社会来说,社区嵌入式托育和用人单位办托投入小,易于建设。托幼一体化有现成的场地、人员和设施,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改造即可充分使用。就促进就业方面,无论哪种形式的托育都需要人员来提供服务,可充分促进相关人员的就业。此外,嵌入式托育等服务的开展可以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社区资源公园、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可以更好地与托育服务结合,丰富儿童的学习和活动内容。“一些社区的托幼服务已经开始与老年服务结合,提供一老一小服务。”刘鸿雁也指出这当中的操作难点。“大多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都是小规模机构。规模小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也会限制投资者投入。还有谁来负责监管,确保提供优质的服务,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刘鸿雁认为,发展嵌入式托育服务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复杂和多样化的工作环境。

此外,用人单位办托和托幼一体服务时,很可能出现大型国企办托易陷入福利过剩,中小民企因成本高不敢办托的情况。对此,刘鸿雁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托育服务的财政补贴力度,特别是对中小民企实施补贴,可以有效降低其办托成本。还应对提供托育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托育服务。其次,应促进服务资源整合与共享。鼓励大型国企将其托育资源向周边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并鼓励中小民企联合办托,通过合作降低单个企业的办托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后,要加强人才的培训与支持。提高托育服务的专业水平,满足企业和员工的需求,确保托育服务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