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 不被特别看待的寻常

当残障人士就业真正融入市场逻辑,平等才不是一句空话

“您要羊肉还是牛肉馅?您是喜欢吃蒸的还是煎的?好嘞,这就把您的麦麦放进煎锅里。”“nia麦麦de烧卖铺”文创小摊前,售货员正在把烧卖外形的毛绒玩偶打包。这家以内蒙古美食为创作原型的文创小店,在过去几年火爆出圈,被称为内蒙古自己的“潮玩”。这些既能提供情绪价值,又精准狙击年轻人喜好的文创品牌背后,是一支由31名残障人士组成的特殊生产制作团队。

4月16日,呼和浩特市残疾人艺术作品与科技助残展上,残障人士们多元就业的样态令人眼前一亮:在这里,创新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产品服务创新是核心。“nia麦麦”的成功绝非偶然,设计师将地方美食转化为治愈系文创产品,当巴盟雪花粉白面、锡盟的苏尼特羊肉、毕克齐产的大葱成为捧在手上的玩偶,每一个路过的消费者都迫不及待将这份独特的内蒙古记忆带回家。

“每一只玩偶都长得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玩偶都是残疾朋友们手工制作的。”这样的创新并非个例,不少残障人士创业者凭借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感知,在各自领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产品。有的用手工编织技艺勾出精美的小包、花瓶、小动物;有的将画作做成画框、冰箱贴、明信片等,这些产品跳出了“残障人手作”的慈善框架,以创意和品质赢得市场。一位消费者说:“我买它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它真的可爱。”

模式创新是关键,传统帮扶模式正在悄然被颠覆。“他们不是需要照顾的对象,而是值得合作的伙伴。”憨胖儿咖啡采用“培训﹢就业﹢品牌运营”的全链条模式,让孤独症咖啡师不仅能有条不紊地制作饮品,还参与新品研发;牧勒工坊实行“非遗﹢残障学徒”的传承机制,既保护了技艺,又创造了就业。这些创新模式把单向的“输血”变成了可持续的“造血”,让残障人士在产业链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

渠道创新是保障,互联网平台为残障人士再就业插上了翅膀。“nia麦麦”、牧勒工坊、美丽工坊等助残团队开通了网上平台,接收更广范围的订单;以文科农场为代表的残障人创业团队,通过“自己种菜自己销售”的方式,从添加微信、做客服再到组群售卖蔬果,实现了“坐在轮椅上”就能实现全链条产销。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残障人网店年均增速达45%,远超普通店铺。渠道的拓展不仅带来了销量,更重塑了社会认知——当人们通过屏幕看见残障人娴熟地介绍产品、处理订单时,那些固有的偏见正在被一点点打破。

展会上,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每个展位都明码标价,没有“爱心义卖”的标签。这或许是最好的启示——当残障人士就业真正融入市场逻辑,平等才不是一句空话。正如“nia麦麦”团队负责人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被看见的特别,而是不被特别看待的寻常。”在这股创新浪潮中,“折翼天使”们正以奋斗者的姿态,拥抱属于他们的蓝天。